导读:
今天凌晨,美联储宣布从当地时间12月17日开始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这是美联储九年来的首次加息,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正式进入加息周期。
美联储声阅读全文
今天凌晨,美联储宣布从当地时间12月17日开始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这是美联储九年来的首次加息,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正式进入加息周期。
美联储声明中表示,此次加息之后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实际利率路径将取决于经济前景和数据,美联储对加息节奏的判断依旧是“渐进的”。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全球金融市场巨震。美元指数在97.6~98.5之间大幅震荡,黄金短线在1078~1062美元/盎司震荡。银价上涨,报14.3~13.99美元/盎司区间震荡。标普500指数则一路上扬,大涨1.2%。
那么,究竟美联储加息的举措将对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起来看看IMI专家们怎么说:
【王永利:IMI学术委员、乐视高级副总裁、中国银行原副行长】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吹风、讨论和市场博弈,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终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从0-0.25%上调至0.25%-0.5%。这是美联储自2006年6月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很温柔的一次调整,没有超出市场预期。
对美联储此次加息,市场上早已有足够预期和准备,因此,应该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接下来的关键是,美元是否已进入加息通道,是否会与其他货币的利率走势出现很大反差?
实际上,一国货币基准利率走势,体现出货币政策取向,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态势以及通货膨胀或紧缩的态势。目前,美国经济出现稳定复苏的势头,社会失业率已降到5%以内,使美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断扩大的量化宽松政策获得了适当调整的基本条件。但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由此而断定美国经济将走上持续上升的通道,还为时尚早,而加息作为一种收缩性政策举措,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美联储此次加息也属于试探性的小幅动作,总体上仍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美国经济复苏表现优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美元已经开始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也是对近期两国经济走势反差加大的正常反应。现在,需要关注的不是中美两国基准利率的走势,而是两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中国完全有可能下调基准利率,进而加大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因此,要优先着眼于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好降准和降息工具,做好应对人民币贬值、兑换外汇扩大和资金大规模外流、进而引发严重通货紧缩的政策准备。
【涂永红: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美联储加息是市场预期中的事情,美联储经过两年多的反复酝酿,终于回应了这一预期。由于市场早已消化了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因此不会引发2013年那样的大幅度资本流动,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
美联储加息后,美元对SDR其他篮子货币可能小幅升值。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有贬值压力,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动机有可能受到打压,由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的那部分人民币国际化成果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美联储加息发出了美国从危机阶段回归常态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全球经济向好的信心。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任务不同,需要解决的难题也不同,中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立足与国内的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在资本账户更大开放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监管制度改革,不留监管空挡,全方位管控好资本流动,同时还应该引导好市场预期,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波动,进而危及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吴志峰:IMI特约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一处处长】
在犹豫数次后,美联储主席耶伦终于“答应”了市场的预期,首次加息25个基点。我主要谈三点:一是首次加息是对美国经济稳定复苏的确认,宣告美货币政策将从此告别2008年以来的危机救市思维,走向正常化,这才是真正的新常态。美国GDP已连续六个季度高于2%,非农新增就业人口稳定在20万,失业率低于5%,表明了由伯南克开创的救市政策历经8年抗战已取得成功,实际上也证明了货币主义经济学的成功。二是反映了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是盯住国内本土经济的,由于房地产价格泡沫正在形成,CPI涨速虽然缓慢但正在稳步上升,美联储需要加息为应对未来留下后手,日本长期的零利率政策表明对经济并非有利,加上对美国创新型经济的信心,这些都促使美联储决定首次加息。三是鉴于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美联储实质上处于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然而,美国具有深厚的以自己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传统,无论是救市之初的QE和降息还是现在的首次加息,美联储都以美国国内经济为目标,由此导致资金向全世界放水与回流的大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对欧盟、对中国都影响巨大,甚至已成新的世界“公害”。然而,全球主要媒体和学人又都视美联储政策为正统,似乎具有“天然合理性”,没法对美国政策形成学理与舆论的对冲,实则放大了美联储以国内目标充当世界央行的危害,需要学界对此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石进行深刻反思。
【张超:IMI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
关于“美联储是否加息”的讨论有些像《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因为喊“狼来了”太多次,如果“狼”不来,那对美联储信用的打击估计是联储无法接受的,如果加息,美国经济又是“无法接受”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加或不加息都是错”。
美联储为什么要加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玩到头了,在世界范围内释放美元释放不出去了,再玩下去美元只能在美国资本市场空转,结果就是资产价格虚高后泡沫再次破灭。同时,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将导致美元独自承担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这将揭下美国经济“脆弱复苏”的遮羞布。为什么不加息?如果联储不加息,就像前面提到的,通过制造加息预期,用收益率的预期和美元升值预期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支撑“经济繁荣”的美好愿望将落空。再加上,大选临近,加息对执政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因此从两个方面看,美联储现在不仅仅是左右为难,更是如履薄冰,无论加息或不加息,在短期看都不是最优选。所以,虽然美联储本次加息是大概率事件,但后续(一年内)难见再次加息。通过QE让世界承担危机成本的同时,终会因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贻害自身。
【袁江:IMI副研究员、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宏观分析师】
美联储12月16日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基本可判定美国经济已进入加息周期,理由有三:1.美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2.资产价格与通胀压力的前瞻性应对; 3.美联储坚持本国利益优先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要结合经济改革发展的大局考虑。一般来说,加息导致资本回流,流动性减少引导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但从最近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关于经济工作的信息看,今后几年经济领域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压力很大,未来还是要坚持做好“盘活存量、优先结构”的大文章,货币政策“紧”运行应是题中之意。面对国内经济大局和美联储加息,这就更考验央行的智慧,需要结合传统方式,并积极探索结构性、定向型政策工具对冲美加息周期影响,以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