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进入SDR货币篮子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
特别提款权(SDR)是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了解决美元日益严重的特里芬难题而发行的超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SDR在各成员国官阅读全文
一、进入SDR货币篮子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
特别提款权(SDR)是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了解决美元日益严重的特里芬难题而发行的超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SDR在各成员国官方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使用。SDR由一篮子货币构成,各货币按照其在全球出口和在官方储备中的份额来确定权重。SDR创设时包含16种货币,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发达国家的货币。由于欧共体国家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实现固定汇率制度,绑定共同货币欧元的前身埃居(ECU),为了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1980年IMF将SDR的篮子货币减少到5种,即美元、联邦德国马克、英镑、法国法郎、日元,此后每五年进行一次SDR定值检查(SDR valuation review),对SDR篮子货币及其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1999年欧元诞生后,2000年IMF将SDR货币篮子中的马克和法郎合并,替换为欧元。盘点SDR货币篮子的调整历史不难发现,全球出口前五大国家的货币就是SDR组成货币。
2009年中国开始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拉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5年来,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始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状态。IMF以人民币不是自由使用货币为由,不统计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使得成员国很难从公开、可靠的渠道方便地获得人民币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封锁无疑打击了部分国家使用人民币的兴趣与动机。在2010年IMF进行的最近一次SDR定值检查中,尽管当时中国出口排名第二,经济实力名列第三,人民币仍然被认定为“没有事实上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而失去了进入SDR货币篮子的机会。
人民币近五年来的国际化表现,事实上已经为其加入SDR货币篮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IMF正在着手进行2015年的SDR定值检查,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时间窗口,推动人民币在2016年正式成为SDR的篮子货币,冠冕堂皇地充当全球官方储备货币,从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
获得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人民币国际地位,可以有效地避免中国陷入美元陷阱,蒙受美元波动造成的损害,切实维护人民的劳动成果,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二、人民币成为SDR组成货币的可行性
第一,处在有利的时间窗口。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指出,由于美国无法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过度依赖美元必然加剧国际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超主权国家货币对加强国际金融稳定性十分重要性。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强烈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及IMF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其中,改革SDR货币篮子的构成,增加发展中国家货币,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合理性,是此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IMF改革的主要任务,而且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既符合当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又能够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再平衡,为各国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舆论支持。
第二,中国做好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充足准备。中国用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表现出良好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能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增强,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中国秉承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的文化传统,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摆正市场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以更高的开放标准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区,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无疑坚定了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
第三,中国开始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优势,雪中送炭,支持IMF和欧盟对债务危机国家进行救助。在美国QE政策给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冲击、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之际,参与组建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为国际金融稳定增添正能量。中国还愿意与周边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这种和平共处、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搭快车的大国风范,赢得了不少国家的信任。人民币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认可,目前,包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将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范畴。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快速提高,事实上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充当国际货币。目前人民币已经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新西兰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进行直接交易,外汇交易产品不断丰富。除香港、新加坡、首尔等亚洲市场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开始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等地扩展,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国家也表示出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强烈意愿。越来越多的企业、金融机构在贸易结算、资产管理中使用人民币,2013年人民币超越欧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第二大货币,是全球外汇交易第七大货币,事实上人民币已经在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了。综合考虑了国际货币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官方储备功能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从2009年底的0.02上升至2014年6月底的1.96,年均增幅超过60%。只要没有重大不利事件发生,3-5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超越英镑和日元。
三、人民币加入SDR的主要障碍
- 美国依靠美元霸权来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美国主导了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依托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在IMF的重大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毋庸置疑,七十年来美元作为占垄断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给美国带来了铸币税收入、转嫁国内金融市场危机、影响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等特殊利益。尽管目前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足1/4,但是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却接近2/3,美元的货币地位与美国的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于是美国政府将巩固、维护美元的超级霸主地位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国家战略。美国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其超级大国地位,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标志,美国自然全方位加以遏制。美国国会至今没有批准2010年IMF提出的增加发展中国家份额的方案,就是美国维护在IMF治理中一票否决权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对于加入SDR货币篮子这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美国会理解为这是动摇美元霸权地位之举,必然会寻找种种借口,利用现行规则或程序,想方设法加以阻挠。
- IMF现行规则造成了人民币加入SDR的技术障碍。1974年,当SDR首次被确定为一篮子货币时,出口是最重要的筛选标准,16个商品服务出口超过成员国出口总量1%的国家的货币,成为第一批SDR篮子货币。1981年,当SDR的货币篮子由16国货币在幅度减少至5国货币时,使用的标准仍是出口额最大的前5个国家。2000年以后,SDR篮子货币筛选标准有两个:一是出口份额,二是可自由使用货币。在金融全球化、流动性泛滥、过度杠杆化和过度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出现了“脱实就虚”、自我循环的趋势,例如2013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高达5.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全年贸易额的20%。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受到高度重视,能够在金融交易中“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使用货币”逐渐成为SDR篮子货币筛选的压倒性标准。这一主观性极强的筛选标准事实上将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货币排除在SDR之外。如果不更新观念,不修改现行规则,人民币必然重蹈2010年SDR定值检查之覆辙,难以突破加入SDR的关键性技术障碍。
- 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夯实。缺乏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系统,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批量外汇交易以及投融资时会遭遇很大的困难,或是租用美元、欧元的全球支付系统而被迫提高了交易费用,这使得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捷性不足。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大,布局不尽合理,人民币金融产品链以及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理想。非居民获得人民币流动性的需要,以及进行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使用、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导致官方储备中人民币的份额较低。
四、对策建议
- 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设施。参考美国CHIPS系统,加大投入,尽早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系统。根据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离岸市场,增加人民币可获得性。加速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建设,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服务能力,为居民和非居民提供所需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与服务。
- 有理有力地推动IMF修订SDR篮子货币筛选规则,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争取入场券。现行恢复SDR作为国际储备补充货币的功能,平衡使用“出口份额”与“自由使用货币”筛选标准,赋予出口标准首要地位。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突出国际货币的贸易结算功能,兼顾其金融交易、储备货币功能。提升货币可自由使用标准的客观性,建立一套符合国际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监管原则的“可自由使用货币”指标体系,支持相关国家对危害性极大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动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得SDR货币篮子客观反映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 加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和政治沟通,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抓住2014年11月在京召开的APEC峰会的有利时机,与美国总统及政府相关部门就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加入SDR问题扩大共识,加深互信。利用2015年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机会,就中美两国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健性、推动IMF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达成战略共识。要让美国清楚地认识到: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与美元国际使用水平之间差距悬殊,对美元地位不构成实质性威胁。第二,如果美国支持人民币进入SDR,以此为契机,必将促进中美之间的互信,有利于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目标,恢复发展中国家对IMF和美国的信心。第三,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当前政治经济多极化的世界里,可以与现行主要货币一道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有利于缓解美元的压力,为美国调整经济结构、减少经常账户逆差、有序实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再平衡创造条件。
总之,中国政府应该抓住2015年SDR 调整的时间窗口,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必须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尽快提出人民币加入SDR的诉求,加强央行之间以及与IMF的交流,促成SDR篮子货币筛选标准的修订。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为人民币进入SDR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造势活动,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