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ATTENTION!
10月30日,中国政府网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题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新旧动力转换期‘转向’猜测无根据”。
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阅读全文
ATTENTION!
10月30日,中国政府网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题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的文章,文章指出:“
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新旧动力转换期‘转向’猜测无根据”。
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等作出了如下点评: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的货币政策”
只有跟随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才叫“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企业盈利快速回升,PPI四年来首次转正,“资产荒”导致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增加。
在2016年经济金融形势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若一成不变,则不符合“稳健”的政策基调。
这也正是我们提出“货币政策拐点”的含义:
为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减少或停止2014-2015年“降准降息”等工具的使用,适度增加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波动,加强金融体系监管,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1、何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关键词仍是稳健。那么问题是,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回顾宏观调控的历史,中国货币政策自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已经持续了6年。回顾这6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经历了2010-2011年的“加准加息”,2012年的“降准降息”,2013年的“钱荒”,2014-2015年的“降准降息”,2015-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
总结下来,无论加息、降息,加准、降准,资金紧张、资金宽松,汇率升值、汇率贬值,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那么究竟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海清FICC频道认为,从根本上讲,
“稳健”指的是货币政策需要符合当时的中国经济金融形势。
衡量货币政策是否“稳健”,不能看央行采用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不能认为降息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认为加息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要的看货币政策是否与当时的经济金融形势相匹配,在经济过热时加息是稳健,经济下滑时降息也是稳健。
“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即使相机抉择也要有一定的逻辑,只要符合规则或逻辑就仍然属于“稳健”的范畴。按照传统“泰勒法则”,央行就应该在经济增长下行、通胀下行时降息,就应该在经济增长上行、通胀上行时加息。
按照的“修正的泰勒法则”,除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外,若金融系统风险上升,央行也应该收紧资金面,这正是2013年下半年发生的故事,所以尽管当时资金面非常紧张,也仍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我们谈论“货币政策拐点”,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上面我们讨论的含义,则只要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过热,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调都必然会是“稳健”的。
但是,我们仍然提出“货币政策拐点”的概念,其基础是经济基本面的拐点已经出现。2016年以来经济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和工具同样需要变化。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见底回升势头,连续三个季度GDP维持6.7%,工业增加值中枢高于2015年,PPI四年半以来首次转正,充分验证了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
在经济好转的同时,“资产荒”导致金融风险堆积、房价过快上涨威胁可持续增长。仅就债券市场而言,在委外投资大爆发的情况下,由于货币市场过于平稳、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加杠杆、期限错配、信用资质下沉成为提高收益率的主要手段,期限利差、信用利差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对于期限错配而言,一旦未来数年中出现一次利率上行,其由于长久期带来的资本利得损失将非常之大,同时还将引发去杠杆,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调整幅度,威胁金融系统安全。
为此,与2013年下半年情形类似,央行有必要提前进行压力测试、风险预警,要求市场加强流动性管理,注意久期匹配,防范杠杆风险,避免难以挽回的损失。
回顾2014-2015年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部分,主要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而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部分只字未提“稳增长”的内容,而是首次在“货币政策”部分强调了
“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同样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其重心与2014-2015年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2、央行货币政策会发生哪些变化
同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重心、工具的使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稳健”。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中国需要的货币政策,也不符合“稳健”的内涵。
具体到当前,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企稳,企业盈利逐步改善,通胀温和回升,防范金融系统风险重要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可能有四点:
- 一是货币政策中“稳增长”权重下降,“防风险”权重上升。
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L型下半场,稳增长的必要性下降;
另一方面,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言,稳增长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就货币政策而言,为经济金融提供必要的支持是必须的,但“防风险”所占的权重正在上升。
2014年4月25日第一次定向降准以来,已经进行了8次降准、6次降息,最后一次降息是在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降准是在2016年3月1日。随着经济进入L型下半场,PPI由负转正,央行继续降息的必要性和空间几乎不存在,降准无法完全排除,将主要取决于对冲外汇占款的需要。
- 三是流动性拐点到来,货币市场波动性加大,加杠杆、期限错配的成本上升。
十一假期结束后,资金面仍然维持紧张局面,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在近半月来上升了60bp,本周周四周五的交易所回购利率收盘价更是达到8%。由于央行货币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未来资金面“紧平衡”将会成为新常态。
这里需要指出,央行MPA监管并非货币政策,而是属于宏观审慎政策的范畴,在此不严格区分。2015年以来,银行委外快速发展,但要求收益率普遍较高,受托机构不得不通过加杠杆、加久期、信用资质下沉等方式满足收益率要求,潜在杠杆风险、久期风险、信用风险不断累积。
尽管短期内直接控制委外规模的可能性不大,但委外游离于央行MPA监管之外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同时未来进一步加强监管并非没有可能。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释放信号,央行货币政策将发生这几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