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David Marsh:中国转向“实际资产”:随着外储急剧下降,北京着手构建海外实际资产

时间:2016年06月12日 作者: 

2015年8月中国外储创纪录地下降了94亿美元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个数字甚至比英国或加拿大的官方货币储备还要多。然而,这其中也交织着中国政府正在加速构建各类外国“实际资产”、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信号,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储备在中国持有的海外财富总体价值中的指标作用正在下降。

作为使人民币更加市场化的长期准备中的一步,在人民币放松了钉住美元的区间后的一个月震荡中,中国卖掉了一部分官方的美元和欧元储备来支撑人民币,从而使中国的官方货币储备比2014年6月的峰值下降了4000亿美元,变为3.6万亿美元。

中国股市的震荡造成资金从境内流出。但这大体上是中国的净外国资产进行健康的再平衡调整的一部分。中国公私部门的外国实际资产持有量在中国整个净外国资产头寸中的份额正在逐渐上升,据估计到去年年底达到了1.8万亿美元,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净债权国(超过排名第三的德国,仅次于日本)。

中国投资组合的显著变化也正发生在欧洲,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和英国成为首选的投资目的地。

国有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正在同德国戴姆勒公司就年底前在其位于斯图加特的公司持有可观股份的事宜进行讨论,这其中大体上必然包括德国对中国相当程度上的技术转移。总部位于上海的复兴集团,正在就角逐收购陷入困境的法兰克福BHF银行进行谈判,这之前他们刚刚收购该银行在法兰克福的竞争对手,另一家私人银行Hauck银行。此外,英国也已经成为对着眼于持有真实资产和基础设施的中国资管经理眼中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据估计,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对英国商业的并购份额达到了117亿英镑。

根据产业数据,在2000-2014年间中国公司在超过1000项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中支出460亿欧元,其中多项受到了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

对“真实资产”兴趣的上升,表明中国已经开始对所持有的传统储备的回报率低的问题做出反应。之前的2013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份研究论**调了中国和德国在过去15年整个对外投资中完全不同表现状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论文,自2005年以来,德国的国际资产头寸持续保持年均5-6%的回报率,而中国自2008年以来国际资产头寸则基本上每年都有3-4%的损失。

国际清算银行将此归功于多重原因。首先,中国官方部门的政府机构和央行持有的国际资产的比重比德国大得多。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中国的净投资主要是针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债务部门,但德国则更多地采取了实际资产和直接投资的投资组合方式,且主要用自己的货币欧元来计价。

很多方面都表明,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显示了中国当局正在采取措施提升国家的整个对外投资组合中实际资产和类资产工具的比重,这不仅针对欧洲,也针对非洲和拉丁美洲。这种趋势很有可能会加速。(翻译:许钊颖)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