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Herbert Poenisch: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民币汇率风险

时间:2017年10月05日 作者: 

大家好,这次我想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跟美元的国际化进程比一比。我们先看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之后看美元同一阶段的进程,最后看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

人民币取代美元是否会和平进行,或者是否可以进行顺畅的交接和转换?曾听到一个数据是“一带一路”占了中国贸易的30%,但是计价和支付却是用其他货币进行而不是以人民币进行的,为什么?人民币投资,特别是涉及到“一带一路”国家,但是投资不是以人民币计价和支付的。我们有银行的数据,中国的银行的跨境交易,有《现代金融家》的数据。在中国银行跨境投资中只有10%是人民币,为什么?我问了许多的问题。我们的负债30%是人民币,但是这是包括了香港的储蓄。在11个国家当中,涉及到65个大陆国家,只有11个是有熊猫债或者是点心债,这些都涉及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没有更多的一些债券呢?

在美国发生的情况是:美国二战后事实上有主导地位,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都是美元,二战之后美国成为真正的储备货币,它也是计价的货币。我不能够想象二战之后还是用英镑计价,现在有美元计价,以后发帐单告诉他用人民币支付,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谈到计价货币,用人民币开收据然后人们用人民币支付,包括金融资产的储备价值。

美国的国内市场有非常大的规模,有非常好的流动性,美国所有的机制性安排都是之后建立的。先有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才会有美国作为事业货币的体系,这是中国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许多离岸人民币可能有一些扰动作用,对美元市场发挥了什么呢?美国有赤字,在60年代以后就有赤字,他们花费更多。有越战,美元就流出了美国,他们的企业也向国外花钱,这是美国在60年代的一些战略。与当今中国类比的话有两种观点,政府想控制外汇和汇率,银行不想控制想走出去,这是有矛盾的。

境外美元大幅度增加,美国银行在国外有运行,结果是非美国的美元的借贷和其他的活动在欧洲有巨大的欧洲美元债券市场。我和芬兰代表当时也认为与人民币当前的情况有个类比。我们当局对于欧洲美元市场有一些担心,因为离岸和在岸市场的汇价是不同的,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离岸市场规模太大了会在市场上产生影响带来通胀。

关注于国际货币领域,欧洲美元市场是非常好的研究案例。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要金融一体化,中国的主要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国家,盯住人民币国际汇率,持有人民币的货币储备。现在“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币储备是1%,这是很低的,至少要达到30%,要持有人民币的外汇储备,获得金融服务,中国的银行现在在“一带一路”国家65个国家中覆盖了25个,还是任重而道远。

市场工具的可获得性,特别是基础设施债券,是按人民币计价发行的,而不是以美元发行的债券。如果想增加人民币的使用,我们要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建设。美元适用于新加坡、伦敦等等,人民币清算也应该这么发展,在上海的清算所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先是上海,再是香港,我们有货币互换安排,但现在并没有利用货币互换安排。如果的确是有这样货币互换的安排,人民银行能否承担所有的入市货币呢?这种情况还要再看看,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自于六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谢谢大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