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王国刚:建立横向金融体系,推动金融的市场化

时间:2020年08月04日 作者: 
1

上半年货币信贷措施实行结果

“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这一话题已是耳熟能详的,但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从基本面的角度看,中国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较好。2020年6月份,我国M2增长了11.1%,M1增长6.5%,M0增长9.5%,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信贷措施来支持抗疫、支持复工复产,从而推进经济社会运行回升。这些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加大货币信贷投放量,也包括出台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和降低利率,还包括贷款展期、加大贷款投放量等。这些措施支持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回升,促进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但也可以做更加具体的分析。先来看几组数字:
第一组数字描述资金面的情况。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12.9万亿元,比去年2019年上半年多增了2.42万亿元,这一数据说明资金投放量足够大。但是,这些资金投放的情况和设想有所差异。今年上半年住户定期存款增加了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的定期存款增加了6.2万亿元,两者加起来增加了12.97万亿元,比新增贷款12.09万亿多了将近1万亿元。众所周知,定期存款在定期内不能使用,如果要使用必须把定期存款解为活期存款。那么,我们采取了降准、精准、降息等等措施,总的结果是定期存款大幅增加,资金面是收紧了还是放松了?
由这个数据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对象指的是在经营活动中由于购买原材料、支付员工工资、商品销售等货币性的、用于支付和交易的资金,还是用于投资活动的资金。2015-2019年,用最小的经营单位计算“住户”(即个体户)中经营性贷款增长了15%,而中长期贷款增长了78%(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投资)。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话题已经讨论了二十多年,但是融资性质的问题还没有琢磨得很清楚。
第二组数字关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尽管CPI仍然处于高位,6月份CPI为2.5%,比一年期存款的利率高1个百分点。有些人据此认为中国需要谨防通货膨胀而收紧货币政策。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实行更加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央行的资产应该处于增长状态。然而,和2019年相比,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减少了6130亿,央行的资产总规模减少了7199亿,也就是说,央行处于缩表的状态。央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情况如何?
第三组数字关于利率。今年6月份的基准利率和年初相比有所上升,但和去年年底相比则有所下降。现在关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讨论很多,但是对于诸多中小微企业而言,究竟是资金的可得性更重要,还是利率降低0.1或者0.2个百分点更重要?在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利息成本比重究竟有多大?
出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目的,各相关部门都对中小企业实行大力度的优惠政策。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系统要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往前看,财政方面,从2013年开始发力,不断地向企业减税、减费、减息,2013-2015年每年大概减负3万亿元,2018年继续给企业减负,达1.3万亿元,2019年减负2.36万亿元。今年财政方面安排2.5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再安排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元。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促成非常乐观的局面,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这就回到了金融市场化的话题。
 2

关于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思考

目前对金融的市场化的讨论,基本上是在纵向体系中进行的。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体的纵向金融体系,所以,对实体企业而言,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系统。这种情况和历史(或一般的金融原理)相比都缺失了一大块,即企业彼此间的金融活动。我把企业彼此间的金融活动称作横向金融体系。例如,在历史进程和现实运行过程中,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购销通常达不到“钱货同时两讫”,总存在先供货或者先付款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商业票据来作为赊买赊卖的解决方案。商业本票、商业汇票便是企业和企业之间金融活动的基本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汇票是企业之间真正的商业货币。

在中国,尽管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有商业承兑汇票的说法,但目前为止这一方面进展甚少。一方面,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是被禁止的。另一方面,虽然存在实体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但是这些公司债券主要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仍然没有在企业之间横向展开。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之间的横向金融建立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有技术关联、市场关联、信息关联等作为支撑,它的可靠性远高于银行贷款,风险远低于银行贷款。

到2020年6月,实体企业存款余额64万亿元,其中40万亿元是定期存款,而这些定期存款实际上大多属于大型企业,由此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大量资金投放给实体企业,可是在大型企业方面就转成了定期存款不能使用,当大型企业需要短期资金时,他们将定期存款作为抵押品获得短期贷款,便使得可投向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性的短期贷款减少,从而挤占了中小企业短期贷款的份额。其二,大型企业的定期存款在定期内是死钱而不是活钱,按照金融理论,此类存款的资金效率和收益是最低的,但在中国,它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体企业的活期存款。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从产业的角度来讲,大量中小微企业实际上处于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中小微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所以,跟随大型企业发展而发展;第二种状态,中小微企业服务于各种基建工程,因此,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而发展;第三种状态,中小微企业直接服务于消费者。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保企业、保就业的对象,主要是处于这三种状态的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横向金融,大量中小微企业本来应该获得货款、工程款,却被大型企业、工程项目拖欠。2006年,政府就曾经出台文件要求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政府连续出台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办法、保障中小企业权益的管理办法等等,都要求尽快支付款项以使劳动者和中小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这些措施都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措施是要赶紧启动横向金融。

其次,从竞争的角度来讲,银行业的竞争到目前为止实际上是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这是因为银行的交易对手方,也就是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与银行无法平等竞争。无论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还是金融的市场化,都要求竞争双方能够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竞争,如果仅仅依靠纵向金融体系供给资金,恐怕能够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所以应该启动横向金融。

横向金融启动之后,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便能联动起来。大型企业能够有效反哺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既有产业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信息关联,又有金融关联,如此,企业这一盘棋就活了起来。另外,我感觉大型企业也没有必要将这么大量定期存款放在银行账上。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