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王永利: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

时间:2016年04月22日 作者: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了数字货币研讨会,来自人民银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分别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电子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会议认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长远来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议要求,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要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建立更为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设计应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人民银行首次宣告要“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这一重大决策无疑会对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支付清算、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发展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的含义

近年来,“数字货币”一词被频繁应用,但概念并不统一。有的指现有货币体系下基于清算方式的改进而出现的现钞之外的“记账货币”;也有的指互联网上出现的非货币当局发行的、限于一定范围使用的代用币或电子货币(如QQ币);还有的是指利用网络加密技术推出的、在网络上流通更广的虚拟货币(如比特币)。

实际上,货币形态是与清算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上资金清算由以货币实物(如现钞)清算为主,越来越转化为以清算机构的记账清算为主(需要相应的清算工具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创新支持),货币形态也由现钞(实物货币)更多地表现为存款(记账货币),流通中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到2015年末,我国人民币广义货币M2余额为139.23万亿元,而流通中的现金M0余额仅为6.32万亿元,需要由央行印制和发行的纸币数量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已经降低到5%以下。

降低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减少现钞发行和流通,是全世界的共同潮流和必然趋势。因为,现钞不仅印制成本高(需要特殊的原材料和加密印制技术),而且在发行、收兑、清点(包括鉴别)、保管、回收、销毁等环节,还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悖于绿色金融理念。此外,现钞实物的转移和流通经常失去监控,在反洗钱、反恐怖、反假冒、反偷税漏税、反商业贿赂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隐患,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成本,因此,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清算工具的创新,加强现钞使用的监管,控制甚至停止现钞的流通,大力推进记账清算和货币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各国货币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货币数字化,是在现有货币体系下的改进或改良,可以大大降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成本,有效提升支付清算的效率和资金流动的监控,但并不是对现有货币体系的革命或颠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货币数字化(记账货币)并不是此次人民银行宣告要研究推出的数字货币,它不是指现有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数字化,而应该是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推出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这无疑是一场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影响深远

人民银行此次公开宣告“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激进和领先的。这其中有几个要点值得关注:

其一,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央行发行的网络数字货币。目前人们看到的网络数字货币或者电子货币,都是民间推出并在一定范围应用的数字货币,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国家主权保护,不能作为货币自由流通。

2009年初出现的比特币是完全由民间应用分布式、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和推出的网络数字货币。比特币问世七年多来,尽管饱受争议,也基本上没有得到世界各国货币当局认可,但其流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安全性、透明度、可追溯等特点,特别是其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而高度的重视。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将传统加密技术与互联网分布式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网络账务处理技术,重点是用于对各个设定区块(block)的成员的身份验证及其价值(资产)与交易的确认,以及对不同区块之间成员的价值交换进行连续不断的认证和记录,由此形成区块之间相互勾连的区块链(blockchain),通过全网加密、全网分布式记录,形成全网一本账,确保交易真实性和记录完整性,以及信息传递和资金流动的高效、安全与可追溯,严防人为干预和弄虚作假。

区块链技术使用全新的加密认证技术和去中心化的机制,维护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链式账本数据库,能够让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在无需相互认知和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确保资金和信息的安全,这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到2015年底,已有数十家全球顶尖的金融机构开始积极探索在金融层面特别是在支付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也开始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比特币特别强调“去中心、去主权”,并不代表区块链技术就只能应用于“去中心、去主权”的货币设计。区块链可以区分公有链、私有链等多种应用,中央银行同样可以用它来设计和推出自己发行的“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并使这种“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得到国家主权的保护。这将比纯民间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流通性。

其二,央行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世界正在突破国家地域限制,开疆拓土,形成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与现实社会紧密融合,因而也成为国际社会规则和治理竞争的新领域。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对现有货币体系影响重大,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货币,完全有可能突破现有各国货币的束缚,成为网络世界广泛流通的统一货币。数字货币体系建立以及数字货币流通,不仅会对一国货币体系及其相关的清算体系、金融体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清算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巨大改观。因此,对网络世界数字货币的控制权,将成为主要国家之间竞争的新焦点。

中国央行率先宣告要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既体现其出对网络世界数字货币的战略考虑,也反映出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性。

其三,数字货币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充满挑战。

推出并流通数字货币,需要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全新的货币体系,进而将对传统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清算体系、金融体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其中,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的架构设计、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发、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相关的法律法规、数字货币与原有货币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尽管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高度重视,从2014年就成立专门团队进行研究,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要真正推出和运行数字货币,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如果人民银行有朝一日直接发行网络数字货币,意味着央行将真正跨入网络时代,成为网上货币发行和清算中心,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央行基本上没有进入互联网线上金融领域的被动局面,也将极大地推动互联网线上开立存款账户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同时可能对线下传统清算和金融体系构成巨大冲击。新的货币体系与传统货币体系,新的金融体系与传统金融体系如何平稳过渡,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原文链接】《中国金融》| 王永利: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