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聚焦“当前资本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赵锡军、汪昌云、杨涛、谭小芬等专家联合解析

时间:2024年03月01日 作者: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24期聚焦“当前资本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赵锡军、汪昌云、杨涛、谭小芬、郭彪专家联合解析

2024年3月1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24期)在北京顺利举行,主题为“当前资本市场的问题与对策”。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金融科技 50 人论坛(CFT50)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彪主持会议,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实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郭彪)

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首先做主题演讲,他指出资本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两个不一致现象,即“股市与经济基本面表现不一致”与“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走势不一致”。通过系统回顾指数走势,对比国际主要股市的波动情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表现状况,作为观察资本市场变化的切入点。

基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资本市场表现受层面多重因素影响:

第一,外部环境变化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第二,经济基本面与市场表现存在落差;第三,政策层面的分散出台可能导致缺乏协同效应;第四,资本市场正经历从乱到治的阶段,市场功能定位发生变化。最后,建设一流的投资机构和强化市场治理能力是当前发展的关键,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同时,赵院长也分析了资本市场风险因素释放的方式和效果,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提出的更高要求,认为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完成从乱到治的高质量发展。

(赵锡军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汪昌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谭小芬等嘉宾围绕沙龙主题进行研讨。

汪昌云就股市与经济的关系、资本市场现状及对策发表看法。指出,股市与经济之间关系复杂而多维,总体研究结论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短期内可能不显著。中国资本市场虽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走过了西方市场几百年的路程。尽管取得显著成就,市场仍面临法制、立法、证券监管以及上市公司质量等多方面问题,而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强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重视投资者回报,市场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信心建立在预期回报之上此外,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公司治理应超越被动的合规性,追求主动性和自发性。综上,股市与经济关系复杂,资本市场发展需注重长期可持续性和投资者提供回报的能力,通过宏观政策调整、监管优化、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及推动主动公司治理来实现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汪昌云

杨涛在讨论中提出了五个关于资本市场的核心观点:第一,制度规则在资本市场中的核心地位,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共选择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制度规则不仅需要考虑其实际的执行力和持续性,还需要确保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第二,关于市场的微观结构、个体行为和交易模式的深入研究非常关键。只有深入理解市场的微观机制,才能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股市的开放性值得关注,进一步开放股市不仅可以吸引外资,共同分享风险,还可以推动市场的国际化和规则、标准的统一。第四,新技术包括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交易方式和市场结构。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需要被高度重视,以避免潜在的市场风险。第五,交易和结算系统的完善相当重要,这些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市场的稳定性和资金的流动性。

(杨涛)

谭小芬分享了学术界对于“股市是否是经济晴雨表”这一问题的看法,辨明了中国股市与本国经济运行状况、他国股市表现存在双重脱节的理论逻辑。谭小芬指出我国A股市场股价与经济基本面背离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尤其是大盘股不能全面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状况,股价指数没有反应那些业绩表现更为突出上市公司(匹配行业和规模)的增长情况。相较于小盘股、未上市企业,大盘股的投资率更高,但净现金流和股票收益更差,显示出大盘股投资效率更低。大盘股表现不佳原因在于股市上市和退市制度存在缺陷、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亟待完善、投资者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比重有待提升而散户投资者比重偏高,造成投资者情绪对股价影响相对于基本面更高。对于A股市场与印度、日本股市表现的脱节,谭小芬认为在宏观经济及国内政治环境之外,中美博弈、脱钩断链所导致的外溢效应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谭小芬)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观点整理:张芷宁、张卢天艺、熊陈言、刘树霖

撰稿:格畅

监制:朱霜霜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