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17期)聚焦全球化之路:明代白银货币的选择与全球史的链接

时间:2023年11月01日 作者: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17期)聚焦全球化之路:明代白银货币的选择与全球史的链接

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纸币诞生千年 (1023-2023) 纪念“系列第4期(总第217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万明以“全球化之路:明代白银货币的选择与全球史的链接”为题发表演讲。她围绕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展开介绍,以此解释了明代中国与全球化开端的关联。16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经济近代化历史的一部分,白银货币化研究对于全球史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

万明教授认为,大规模行用白银是明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国家财政与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明代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托,依靠内部的驱动力,拉动了外银的大量流入,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转型和全球化开端时期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历史进程。

首先,她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梳理了白银货币化过程,她指出,白银货币化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而是经历了民间社会自下而上再与官方认可自上而下二者合流的发展历程,标志着中国货币经济化的进程。

其次,她分别解释了白银货币化与明代赋役改革、国家财政体系转型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的过程,展示了白银货币化在明代中国发生的国家转型中的重大作用。

万明教授详细讲述了在明代白银货币化中,中国与全球的互动。她指出,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地促发并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起到了引领全球化的重要作用。15世纪中国大航海为全球化在海上诞生创造了前提,16世纪全球化起源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围绕资源、货币、市场展开大规模世界性经济交流。明代中国的白银化推动了中国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供需经济规律的指引下,推动中国走向海外。中国特色的资源开发和贸易模式成为了全球化的基本要素和模式,形成了全球化的原动力。因此,16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互动关系发生在白银矿产开发、国际贸易网络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构建起全球第一个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的全球贸易网络。

[系列讲座]为纪念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益州(成都)官方〝交子”发行千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特举办'纸币诞生千年 (1023-2023)纪念“系列讲座,以申述中国四)川交子”纸币的新型货币形态的发明在人类货币文明史上的贡献,井为今天央行数字货币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提供启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治,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人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投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撰稿:薛兴琦

观点整理:刘树霖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