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84期: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和人民币展望
2022年5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84期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和人民币展望”。
在本次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做主题分享,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研究室主任肖立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周颖刚参与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就这一主题从三方面做了分享。首先,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总体特征: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主导为主要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但是最近的各项数据表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国际化指数也在稳中推进。第二,关于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俄罗斯部分金融机构被踢出SWIFT可能很难影响美元的全球支付地位,但是冻结俄外汇储备的做法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美元已经日益下降的储备货币地位,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储备货币份额从零增加到了10%左右。人民币锚定地位有所提高,SDR权重提高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最后,关于当前形势下的人民币汇率动态变化:“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双向波动明显。经验研究表明,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并不一定能吸收外部冲击,尤其是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时候。央行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丰富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应积极管理人民币汇率,使其在均衡水平下相对稳定。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应密切关注跨境银行资金流出带来的汇率贬值压力。
在研讨环节中,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肯定了过去十多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长足进展,并提出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重视的两个路径。一是抓住RCEP生效机遇,加快推动人民币在RCEP区域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逆全球化仍在持续。区域化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RCEP协议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等方面推出明确规则,将显著提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应抓住RCEP生效的机遇,围绕着贸易和投资的实际需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二是继续充分发挥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试点及推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早期从离岸市场起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主场驱动期。近期离岸人民币市场面临一些调整,俄乌冲突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贬值加速,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随之收缩,离岸人民币利率高于在岸利率水平,离岸汇率变化和在岸汇率双向互动。建议重视离岸市场的流动性稳定,保持离岸市场规模,为在离岸市场探索无外汇管制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模式,多做一些试点,为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积累经验。同时,这对于提高人民币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发挥我国优势,巩固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变化和趋势,人民币目前处在上升期,和SDR中12.28%的份额相比,现在RII指数和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就需要加速,跑出“加速度”来。关键是要保持对SDR其他货币发行国有较快的经济增长,要发挥我国资本充裕、超大市场、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抓住全球产业链短链化、区域化、数字化调整的机遇,赢得竞争优势,巩固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第二,要顺应国际经济区域化和支付碎片化的趋势,拓展人民币使用场景与空间。要积极作为,在构建人民币网络方面争取实现突破,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抓手,强化与区域友好国家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外汇市场的纽带作用,发展功能更加完备的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推动形成人民币投贷联动的格局,以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相互支撑的人民币使用闭环、跨境使用大循环,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渠道中拓展新增人民币使用场景。“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广阔空间,需要深耕细作,扎扎实实拓展人民币使用渠道。第三,要关注短期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强化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引导机制,提振市场信心。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情绪上升,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剧,市场信心十分脆弱。特别需要强化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引导机制,用好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央行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及时进行外汇干预,呵护、提振市场信心。现在汇率波动性和汇率风险比较大,各家金融机构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金融创新,落实最近外汇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措施的通知》,提供更多币种的外汇交易,根据实需原则提供更多人民币衍生工具,例如美式期权和亚式期权,满足国内外市场经济主体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放心地使用和持有人民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研究室主任肖立晟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以及应做好的准备。他认为,首先,人民币汇率问题相比于是个国际金融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宏观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抛开预期不谈,人民币汇率更多和经济基本面对海外资本的吸引力相关,而资本流动并不能作为人民币汇率最核心的决定因素,我国外汇的决定机制还是依赖于实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讨论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更加慎重的分析。第二,我国汇率所依赖的最大基本面是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在全球占比已达到25%以上,如果要进一步上升,制造业的扩张边际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同时也会有瓶颈,人民币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真正的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根据自身制造业产业链条做好人民币国际化全产业链的投融资服务;第二,做好一些防守准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周颖刚从两个大局下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并提出四大应对策略。首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世界经济引力中心不断东移,这同中国经济不断上升紧密相关。改革开放40多年使中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开放却相对滞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却依然较小。今后的大趋势是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在国际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并成为金融大国和强国 。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着大变局。从过去70年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美国通过石油美元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这种美元全球化带来美元周期,自2020年美联储无底线量化宽松以来,有40个国家用自己的方式去美元化,在俄乌战争背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货币博弈。在两个大局下,我们有四大应对策略:一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美元和欧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一带一路”和RCEP切实扩大人民币币缘圈;三是积极探索一条“主动、可控、渐进”的金融开放之路,提升金融风险的监管水平;四是争取国际定价权,切实维护金融的安全。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王文姝
观点整理:孙元元,马吉娟,徐诗惠
监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