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6期报告发布: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12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金融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沙龙第4期(总第196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作题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报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建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参与研讨,沙龙由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主持。
会议首先由张晓晶所长发布题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提“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财富积累与分配的新要求:一方面,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出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财富分配也是躲不开、绕不过去的坎。过去十多年,我们国家资产负债表团队在财富研究领域积累深厚,推进了当代与历史财富统计,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时代之题,当前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世界76%的财富。“全球化、金融化、数字化”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重塑了财富积累机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极化效应。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程,在财富积累方面:改革开放前,强调高积累、低消费、强制储蓄,导致政府部门财富积累,居民部门财富增长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开始真正积累财富,且速度非常之快。在财富分配方面:改革开放前,财富分配向政府倾斜,但居民内部相对平等,没有出现严重分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推进、非国有经济发展,分配开始逐步向居民倾斜,居民部门财富积累速度开始超过政府部门,但居民内部财富分化严重。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形成可持续的财富积累机制、注重中低收入群体的财富积累以及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不可偏废。
会议研讨环节首先由郭建伟发言,发言就会议主题分享了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并探讨了金融机构如何为财富积累机制的规范完善做出应有贡献。他首先分享了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财富的分配制度方面,鼓励劳动致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市场机制的初级分配体现效率、以税收等政策手段的再次分配体现公平与鼓励慈善捐助公益救助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三次分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在财富的积累机制方面,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之后,他阐述了对会议主题的思考:要以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准确把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作用,妥善处理个体财富积累和社会共同财富积累的关系。最后,他探讨了金融机构如何为财富积累机制的规范完善做出应有贡献:1. 金融机构应当秉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紧随国家政策导向;2. 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产品的资金应当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短中长期投资相结合;3. 金融机构既要设计具有普惠性的理财产品,服务低收入者,也要设计个性化、结构化、创新性的理财产品,为中等收入群体和高净值客户的财富提供保值增值服务;4. 金融机构要鼓励市场主体,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将理财收入的小部分捐助社会;5. 金融机构应当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出合理建议;6. 金融机构可以设计多样化、结构化的理财方式,例如将理财收入中较小部分集中起来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使低收入者可以低风险投资PE/VC。
戴稳胜教授引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和平发展道路”,指出这与过去许多学者所阐述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这五个特质的核心是要走出一条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摆脱西方现代化道路未能幸免的“治乱循环”,五大特质也完美地提出了摆脱历史周期的要求。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完善分配制度,强调初次分配的作用,坚持以劳动为中心,使财富积累更多体现勤劳致富,趋近共同富裕;需要更高效的增值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解决高质量劳动占比不足的问题,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让勤劳、勇敢、善良、实事求是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良好品质激励社会养成朝气蓬勃的天行健精神。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和分配制度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只有人民能通过双手增加收入和财富积累,才可能从需求端拉动供给侧改革,实现国内大循环;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优化分配机制,把发展的红利惠及到全国人民,才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最终向全球提供基于中国智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管清友院长从宏观视角出发指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问题很重要,但是难度很大,可能需要的周期很长,解决起来也很难;并从其观察到的三个现象来谈了体会:一是韩国社会的天空之城现象与我们相关。同时对全球分配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做一点补充:对金融化加上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或者产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二是团块二代现象(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子,不出门,啃老)需要引起我们警惕。换一个维度想,团块二代这种现象已经算是极好的选择,因为在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推倒重来的思潮。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提供就业岗位,需要有产业的升级或者景气赛道供他们选择,从而可以获得跟他们努力相应的收入、晋升等,这种局面改善需要时间,需要条件。三是拉美陷阱、曼德拉现象在内的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国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考虑本土特征、路径依赖,综合考虑历史性和复杂程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无论如何,继续做大蛋糕肯定是分好蛋糕的基础,这个我想大家也有共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稳定的预期,规范的环境或者说法治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都是构建财富积累机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必然的选项。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孙元元
监制:崔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