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5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金融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第3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做题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题报告。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唐啸,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陆利平就这一话题先后展开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主持。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做题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分为两大部分,通过六个能力展示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个层面。高峰首席表示,首先,需要重新认知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银行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服务实体经济,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其次,高峰首席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银行数字化能力。首先是数字化战略,它重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其次是业务发展路径,体现在业务与经营的数字化;三是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四是科技支撑能力,银行机构应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五是数字化转型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建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纳入数字化转型的各项风险;六是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尤其是懂金融、懂科技、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唐啸针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和要点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一是要深入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把握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的“四化”发展新阶段,融入数字经济的新浪潮。二是紧抓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把握技术和技术的融合、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以及金融场景和非金融场景的融合三要素,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三是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扎实推动数字中国的建设战略,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践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着重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数字化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怎样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第二,不同的银行数字化的目标和路径不同,只有大中小行以及它们提供的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才能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第三,相较于确立银行的整体理念,抓重点工作更加关键,重点包括场景端、资产端以及数据底层能力等。总之,银行业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却也需要不断探索,把握方向,抓住重点,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陆利平表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探索最优的金融结构,辩证地看待科技与数据的关系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作用:首先,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业结构,银行业务中有多少可以被数字化,这是一个仍需探讨的话题;其次,要辩证地看待科技与数据的关系,科技和数据不完全一致,银行可以做科技投资,但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外部性,由单个银行完成效率很低,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最后,要辩证地看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在大幅度提高银行业务效率的同时,是否也有对于数字化转型过度投资、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如何合理调控并提高效率?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观点整理:王文姝 任堉秸 潘颖颖 涂佳音
撰稿:王文姝
监制:朱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