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曲凤杰、IMI副所长涂永红联合解读“金融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1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94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曲凤杰联合解读“金融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
曲凤杰研究员首先做主题演讲。她表示,“一带一路”历经九年摸索,现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一项复杂、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在完成总体布局之外,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跨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展不顺利,双边政策协调仍需进一步细化、机制化,以及以往的“重硬轻软”导致的软联通支撑不足等。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带一路”面临四大卡脖子的金融支持问题:一是投融资缺口巨大,二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来源和渠道不足,三是融资模式亟待多元化,四是融资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针对以上四大难题,应当拓宽融资渠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金融支持,这其中主要包含九个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接国际规则;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推动商业性银行和私人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加强与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开展第三方合作;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根据项目类型制定差异化融资策略;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并构建国别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随后,李建军副校长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九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下一阶段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庞大、资金量供给不足以及融资渠道不畅的投资问题和地缘政治与政策法律风险。我们需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与沿线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金融功能角度出发,强化“一带一路”金融基本功能,在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合作四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提高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效果,提升高质量发展,使“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开展,行稳致远。
在对话讨论环节,曲风杰研究员就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性、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中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建军副校长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如何加强数字货币领域合作从而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新业态,以及如何加强普惠金融合作从而缩小贫富分化和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复苏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人:林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