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3期:刘尚希、赵锡军、贲圣林联合解读“金融与共同富裕”

时间:2022年11月12日 作者: 


11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金融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沙龙第一期(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3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多位金融领域专家围绕“金融与共同富裕”一题进行研讨。在本次会议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作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进行对话研讨。会议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



首先,刘尚希围绕“金融与共同富裕”,以《走向共同富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挑战》为题进行探讨。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三大理论挑战:一是富裕与共同如何融合,它背后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二是共同富裕究竟是基于物还是基于人来理解,涉及到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三是机会公平还是结构公平的分配预期挑战,根据我国的实践,要按照“七有原则”来实现“四基本”。刘尚希在此基础上谈到共同富裕的实践挑战: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元,农村存量资源配置固化;二是社会身份体制二元:即解决市民与农民之间身份的问题;三是公有制二元:即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刘尚希特别强调,我国的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了占53%人口的农民社会的关键问题就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最后,刘尚希提出“四个只有”来概括出路:只有理论与体制上破除三个多元;只有让农民和农民财产权更加充分的流动起来;只有进一步减少农业及农民的数量;只有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才有机会重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分配结构,真正实现从物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大的转变,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



随后,赵锡军以“充分认识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为题展开讨论。他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核心制度安排方面:一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它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二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则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重点。三是改变原先单一的要素分配方式,提升要素丰富程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金融的宏微观功能方面:从微观来看,金融市场最核心的作用是满足各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把各类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进行物质财富创造。从宏观来看,金融市场动员和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形成资本,助力实现财富积累与增长。赵锡军指出,在财富创造中,国有企业是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国有资本是社会公共财富的压舱石。现代金融体系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构建从小康到富裕的通道。三是有效抵御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共同富裕要求的金融能力有三点,分别为:激发价值创造力、抵御冲击能力、分享财富能力。



在对话讨论环节中,贲圣林向赵锡军、刘尚希提出了相关问题,两位嘉宾针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就“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全球经济面临多重风险挑战的背景下,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意义”一问,刘尚希指出贫富差距缩小,从长期来看内需会逐渐变强,要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来看更多是在保底方面发挥作用。就“如何解决宏微观层面的共同富裕”一问,赵锡军指出,宏观方面政策性金融是更多动员资源保障底线的关键因素,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可以发挥直接作用;微观方面,就资本市场而言,相当一部分能够体现共同富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安排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完成。随后,赵锡军、刘尚希对“金融推动乡村振兴”“金融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讨论。最终,贲圣林指出,迈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而中国可能是最有条件、最有可能解决共同富裕这一全球性难题的国家。从结构上、功能上精准支持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方案,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重要机遇。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林靖澄

监制:安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