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2期报告发布: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货币政策走向
9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2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多位金融领域专家联合解读“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货币政策走向”。IMI研究员、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作主题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等专家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IMI副所长王芳主持。
芦哲首先进行主题分享,他主要汇报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人民币波动性较大,有一定贬值风险的背景下对汇率的后期预判;二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存在压力、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稳增长和稳汇率间的平衡,以及后续央行的货币选择。他认为,人民币贬值主要归因于出口下滑、我国央行与欧洲央行利差加剧和做空压力从离岸向在岸传导。人民币汇率走势方面,他认为汇率如果出现进一步下行会助力中国基本面、中国经济企稳向优;明年Q1之后汇率会进行一定的升值,强美元的情况也会结束,人民币会在明年一月份开始出现修复和升值的情况。对货币政策的判断有三个结论:第一,今年政策利率短端利率不会进一步压降;第二,降准的诉求排在降息之前,有可能在10月、11月操作;第三,如果进行降息会选择降低五年期LPR或票据利率来压低真实需求端的价格成本。
随后在研讨环节中,丁剑平提出在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联储加息不会太久的观点。在此观点下,他从利率与汇率两个角度指出中国可行的应对措施:在利率上需要“以我为主”,但是要注意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和国与国之间的利率结构问题;在汇率上,对实体经济实施“依市定价”,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指数篮子是核心,而不在于汇率的高和低。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角度来看,中国要维持与SDR货币篮子的稳定,并要兼顾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篮子问题。与此同时,维持较低利率有利于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结果:外因主要是美联储的紧缩或紧缩预期推高了美元;内因主要是国内疫情的多点散发、经济复苏受阻、外贸前景不明等。他指出,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强、货币强,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展望未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多空交织,汇率将继续呈现有涨有跌、双向波动、宽幅震荡的趋势。我国需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基础上,拟定应对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连平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已经陷入两难境地,需要谨慎抉择,审慎应对,精准施策。在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下,虽然中国经济体的韧性较强,但也需注意到近期利率下行、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等问题,资本市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阶段性下挫。汇率波动、国际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他认为要坚定的以我为主,把稳增长放在货币政策首位,并且兼顾内外平衡。政策建议方面:从总量工具看,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目前的利率水平;从结构性工具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存操作空间;从价格工具看,利率下调空间不大。
芦东分析了近期汇率贬值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他认为近期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在于结构性问题:即出口稳定,但内需不旺、进口大幅下降。他指出,央行需要考虑汇率贬值对企业偿还外债的压力,以及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央行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我国央行主要采用中间价+Band管理、中间价+逆周期因子、中间价+宏观审慎等工具,他认为央行可以大胆使用外汇储备稳定汇市,也可以结合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宏观审慎等方式让汇率维持相对稳定。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林靖澄
监制:董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