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0期:聚焦绿色金融与ESG

时间:2022年09月22日 作者: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jpg

2022年9月20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0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多位金融领域专家,联合解读“绿色金融与ESG”,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高昊宇做主题报告,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际金融评论》主编汤勇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等专家参与了研讨。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4.png

赵锡军首先对主办方进行了介绍,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赵锡军指出绿色金融是赋能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所在。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同时面临着一些切实的问题:迟滞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如何形成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新机制?ESG在投资领域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ESG投资对绿色金融发展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如何引导ESG投资助力绿色金融发展?以上都是今天主要探讨的话题。


高昊宇副教授围绕“绿色金融与ESG投资”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发展纲要中提到,绿色金融是引领经济高增长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学术界关于企业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如何针对企业环境风险定价,与环境风险如何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两方面。此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生态法治保障等也是学者关注的话题。关于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SG投资策略的盈利性,以及ESG如何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

未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与ESG的发展。一、从单一产品探索走向多元产品协同。从以绿色信贷为主的单一产品,拓展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元产品。二、从政策推动走向市场选择。激励引导社会资本主动绿色转型;完善碳资产、碳业务、碳金融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企业ESG驱动模式。三、建立绿色考核和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责任;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四、建立市场基础设施保障与规范。规范绿色披露和绿色审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动生态法治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随后,与会嘉宾对主题演讲报告及相关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围绕绿色金融与ESG的主要政策、企业经济、经济影响力等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png

孙明春先生基于业界视角对ESG实践与政策推动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企业ESG评分并不容易,分项指标众多、评分方法与评级目标不尽相同,同一家公司可能在不同评级机构的得分差异巨大,不同机构还有可能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判断等原因对企业的ESG评分存在差别和争议。短期内更容易见效、更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是“E”层面指标。第二,目前ESG评分高并不必然能验证企业ESG实践表现好,建议在学术研究中不要使用笼统的ESG评分,尽可能拆成分项进行研究,这样更有价值也更容易。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1.png

汤勇军教授从世界视角出发,对“漂绿”与ESG标准制定问题提出见解。在美国、印度碳中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应在国际可持续标准组织(ISSB)中扮演重要角色,应该与各国合力建立好ESG披露标准,对漂绿者予以处罚,今年欧美已经出现了惩处漂绿行为的案例,在这方面中国证监会也应当采取行动。中国碳市场已成立两周年,与欧洲市场的大幅波动不同,中国市场碳价十分平稳,反映出市场缺乏相关信息,还需要有碳配额划分等新信息新政策进入市场。当前,欧美在ESG方面略有倒退,但中国在推行双碳计划方面会更加坚定不移、严肃认真,也会积极参与制定并严格执行ISSB的标准。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1.jpg

梅德文先生提出,建立有效性的、流动性的碳交易市场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最大的能耗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性的、流动性的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市场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以及ESG的信息披露、评价评级、投资指引则很难实现。中国必须要在绿色金融体系上,在碳排放权的定价上,在国际碳市场的定价上必须要有所作为。我们需要在碳市场的主体扩大上,产品创新上,开放监管上,以及与国际碳市场的连通上做一些探索,促进中国获得未来国际碳市场定价权。


微信图片_202209220921542.png

涂永红教授指出,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ESG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实验区、试点区、绿色金融示范城市等特定区域有先行先试的权利、特殊政策和机制,这对企业经营,特别是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绿色投入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对城市的绿色产出和创新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指出:如果能够把中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交易标准、交易机制、交易币种融入全球碳市场,可能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金融市场、交易功能方面的强有力支撑。


最后,赵锡军院长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沙龙围绕着绿色金融与ESG投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包括框架构建给予了参会者清晰的认识。尤其在相关实务开展时间短、数据积累少、相关制度薄弱的背景下,高昊宇教授做了踏实的基础性研究,四位专家的研讨和解读更是深入且有建设性。欢迎下次大家再参加货币研究所的大金融思想沙龙和其他的活动。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全球领袖”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撰稿:杨尚儒

观点整理:聂可昱、刘嘉璐、马吉娟

监制:安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