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7期线上举办 专家共议“低利率时代:金融机构的韧性重塑之路”
6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人大深圳社科沙龙(第63期)”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7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高昊宇发表主题报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张健华,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等专家围绕“低利率时代:金融机构的韧性重塑之路”共同展开研讨。本次沙龙由IMI货币金融圆桌会议青年成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赵然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高昊宇在在主题报告中表达了我国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整体下行是应对内外部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主动策略的观点,指出此策略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并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发展。然而,低利率环境也加剧了银行业的盈利压力,如净息差收窄、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等问题,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泡沫隐患。为增强韧性,建议金融机构从多维度入手:调整收入结构,拓展非利息收入;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风控和运营效率;优化负债管理,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完善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政策层面,应主张“稳中有降、循序渐进”,避免激进调整引发套利行为,同时加强结构性货币工具与财政政策的协同,确保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将低利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张健华提出了当前金融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这种数字化能力的不平衡正在推动行业格局加速重构。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已明显下滑,整体表现既不及美国特殊货币政策时期,又呈现出与日本长期低利率环境相似的特征。在分析政策逻辑时,他指出,中国低利率环境具有趋势性,虽制约银行盈利,但有助于财政政策实施和金融结构优化。建议金融机构差异化转型:大行发挥综合优势,中小行加速数字化。当前行业集中度提升,部分中小机构承压,未来可能迎来市场重组。监管部门需前瞻性引导行业稳健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阐述了低利率环境对银行业构成的严峻挑战,核心在于净息差持续收窄直接削弱银行盈利能力。银行业需重点推进三方面转型:一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产定价能力,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准客户定位;二是强化风险管理,在配置资产期限结构的同时,重点布局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三是拓展综合经营,加强债券承销、理财等非信贷业务,把握资本市场机遇,并积极发展国际化业务以分散风险。同时,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议监管机构应根据银行规模与特色实施分类考核,给予市场化定价空间,以激发金融机构在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潜力,最终提升金融体系整体韧性。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指出,当前银行净息差降幅明显缩小,不同银行面临的压力可能有差异。银行净息差合理水平需结合资产增速、资产质量与拨备、资本充足率、非息收入等综合评估确定,不同银行差异明显,难以界定统一的可持续净息差水平,建议银行开展压力测试以支撑战略调整。商业银行应对净息差收窄的核心在于找准定位,培育和强化自身比较优势,打破同质化、内卷式竞争。从宏观视角看,为了缓解银行压力,需要积极创造经济回稳向好的环境:一是平衡信贷“量价”关系,保持合适的信贷增速以支持逆周期调节和银行稳健运行;二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加快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缓解资本约束与信贷增长的矛盾;三是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监管政策协调,如适度放宽不良率监管容忍度,助力银行提升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此外,低利率环境有助于推进经济改革和转型:可借此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与直接融资扩容,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和促进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助力消费增长;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服务跨境贸易投资发展,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强调了中国与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依托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使低利率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资本市场拉动投资和消费。而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导致利率传导机制受阻,即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也较为有限。因此当前中国面临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银行放贷意愿降低。虽然政策利率下调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效果不及预期,凸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紧迫性。为提升政策效力,需多措并举:一是优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重点解决结构性问题;二是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弥补需求缺口;三是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与政策框架,增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能力。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以上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
观点整理:贾东升、田歌、余植巽
撰稿:陈雅莉
审核:商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