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法国国家科学中心研究部主任Georges Depeyrot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32期)主讲“历史上的国际货币”

时间:2019年11月20日 作者: 

1119日下午,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32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法国国家科学中心研究部主任Georges Depeyrot以“历史上的国际货币”为题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罗煜出席沙龙并做点评,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主持。

(何平)

Georges Depeyrot教授将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8世纪分为四个时期,讲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国际货币并分析了该货币所属的主权国家在货币争夺战中获胜的原因。从历史上看,包括罗马和希腊、拜占庭和伊斯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内的几个国家都出现过大大小小的货币战争。在此过程中的国际贸易由货币发展到IOU借据,并产生了公共银行。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货币,但是都会不可避免地逐渐衰落。当固定体系被打破之后,会出现新的货币单元,其背后体现得是国家的权力力量。17世纪之后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货币之间转换的成本越来越低,多元国际货币也就更符合投资者的利益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已经动摇,出现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未来的国际货币很可能由美元、欧元、人民币共同组成。

(Georges Depeyrot)

主题演讲结束后,进入了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罗煜总结了Georges Depeyrot教授讲述的要点,并针对未来货币竞争的趋势提出了一些见解。欧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背后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来支撑,统一财政政策的缺乏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数字货币的出现,未来国际货币的发展可能会演变成主权货币和替代性货币之间的竞争。

(罗煜)

(讲座现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