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8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现在与未来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作者:
2018年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8期)暨“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现在与未来”研讨会在人民大学文化大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为召集人制,召集人为IMI研究员、长江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孙超。主讲嘉宾有IMI特约研究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经理助理伍戈,IMI特约研究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IMI研究员、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尹睿哲,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苏莉,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亮等。安信证券固定收益投资主管程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郭豫媚、财达证券总裁助理胡恒松、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组研究员彭博、瑞银方正宏观分析师史进峰等参与研讨。本次研讨会由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宋科主持。

宋科
孙超首先介绍研讨背景。三十几年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民营经济融资难这一问题也在国务院、中央层面有所反响。实际上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信用,更反映了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战略、内部管理、道德等问题。 随后各嘉宾依次进行主题演讲。伍戈从宏观视角切入,首先介绍了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2017年四季度以来的价升量缩的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的突出性是以总量收缩为基础,加之结构矛盾的暴露而得以体现的。他认为,若资金可全部回归表内,加大货币总供给可以缓解融资问题。
孙超
夏乐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出现与贸易战而带来的贸易摩擦、国有企业收缩、民营企业粗放经营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不够深化等问题,可以说不无关系。他指出,普惠金融与国内已有定向降准等政策初显成效,未来可以继续深入贯彻执行。
夏乐
尹睿哲随后发表演讲。他以债市周期律为例介绍当前融资环境框架,并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困局、风险传导及政策误判等问题。在民企扶持政策频出及配置需求外溢双重引导下,市场对本身经营基本面较好的民企行业龙头认可度逐步回升,不过政策传导仍需一定时间。
尹睿哲
苏莉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国际上,民营企业融资一直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困境,这与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疏困措施、风险缓释工具等初见成效,从融资源头来看,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多元的投资结构。
苏莉
廖志明指出,对待民企融资应当保持谨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转型,对投资的依赖逐步降低,融资增长放缓是大趋势。民企融资难存在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部分民企管理不善,且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难题,需要予以政策支持。
廖志明
陈小亮随后发表主题演讲。他介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般性与中国特殊性,并基于政策效果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来源。他指出,当前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程度。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企业创新力。
陈小亮
随后,主讲嘉宾及研讨嘉宾就对民营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信贷融资现状、201年以来民营企业流动性压力增加的原因、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如何、中国政府相关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的有效性、如何甄别优质民企和经营管理恶意逃废债的民企、如何支持民营企业盘活资产并改善流动性以优化民企融资环境、对于部分民企实际经营管理存在问题且偿债意愿不强等行为如何有效监管和应对处理、如何更好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的作用及中国金融体系该如何改革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会议纪要: 竞争中性与民营企业融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8期干货系列一 民营企业融资中的信贷问题——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8期干货系列二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