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主讲“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建设之路”
时间:2018年06月02日 作者:
2018年5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94期)在明德主楼801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刘青松作为主讲嘉宾发表演讲。IMI学术委员、大连商品交易所原总经理冯博,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学识委员会主任汪昌云,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副教授刚建华,IMI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投资系主任李新,IMI研究员、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熊园,IMI研究员、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固收研究主管、资产配置和战略投资研究中心联席负责人张瑜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会议由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主持。
刘青松以“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建设之路”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分别从政策建议、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的基本内涵、国际主要投资银行的机遇和借鉴、合资证券经营机构的经验和借鉴、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若干政策设计等六个方面做出讲解。首先,国内国际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这基于投资银行是现代资本交易活动重要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一个国家投资银行强不强大基本决定了这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功能及其服务半径。其次,在基本内涵方面,国内一流投资银行,能够反映国内投资银行的最高水平,它必须在国内要有比较好的市场占有里。必须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较强大的竞争力、执行力和影响力,作为世界一流投行有中国特色,能够自觉代表国家利益、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这个很重要。在经验与借鉴方面,刘青松强调,国际主要投资银行模式特征一般是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形成的。他们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交易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去发展,才能够形成,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可能有发展,更不可能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投行。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嘉宾们积极互动,充分交流。对未来中国投行在国际化后如何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影响力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未来投行在选人用人的尺度与标准、对于投行的监管力度、对于未来中国投行所需的人才培养、投行国际战略未来的制定与设计、投行对于风险的防范以及中国投行能对“人民币走出去”战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焦点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共同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