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罗煜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主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经验研究
时间:2017年03月20日 作者:
3月1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52期)在文化大厦605室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讲师罗煜担任主讲嘉宾,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经验研究”发表了主题演讲。本期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曲强主持。

(曲强)
罗煜首先介绍了杠杆率的含义、常用衡量指标及计算方式,并分析了杠杆率监测对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的意义。他认为过高的杠杆率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合理有序的去杠杆是经济再度获得增长动力的关键,但去杠杆行为本身可能存在优劣之分,即去杠杆行为是政府可选择的最优化问题。然后罗煜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通过债务余额/GDP等指标数据,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各部门去杠杆的措施及成效。他指出,美国去杠杆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这一过程实质是杠杆的部门间转移,即把私人部门债务转移到公共部门,同时也把私人部门的高杠杆风险转变为联邦政府的风险。由于政府介入及时且深刻、利用了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美元国际地位优势,并且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美国去杠杆成效总体较好。相比之下,由于受到高福利低增长经济模式、财政货币政策二元结构制度性缺陷和缺乏退出机制等因素影响,欧元区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都未能有效实现去杠杆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债务危机仍然是牵制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阻碍。对此,罗煜以西班牙、英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相比之下,日本是去杠杆的反面典型,“安倍经济学”对去杠杆的作用比较有限。 接下来,罗煜对我国各部门经济杠杆率的测算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他指出,中国的杠杆问题与其他国家有些不同,问题主要表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很高,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行业尤其明显。最后,罗煜从中国经济合理杠杆水平确定、企业部门去产能与去杠杆的关系、金融部门对去杠杆的承受能力、去杠杆过程中财政救助底线、居民部门加杠杆空间等几大方面分享了国际经验对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启示。
(罗煜)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张瑜针对“目前宏观层面比较清晰的几个趋势”发表了补充演讲。张瑜指出,在美国新一轮政府加杠杆、美国短期经济提振、中国金融部门去杠杆以及居民加杠杆存在空间方面,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变动的幅度仍不确定。国内外去杠杆的条件在衍生品、金融监管、不良资产、可破产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中国需要创造更好的去杠杆环境。张瑜也提出了美国公共债务上限、去产能与失业容忍度的平衡、僵尸企业划线标准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瑜)
在提问环节,在场嘉宾与同学们提出了关于理财循环链与同业存单循环链的盈利来源、或有负债与金融机构杠杆率的关系、杠杆转移策略在中国的适用性、影子银行对M2的影响等问题,罗煜进行了一一解答。 曲强表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去杠杆经验研究”这个话题十分庞大,也很有意义,各国在特定的经济阶段上杠杆和去杠杆需要相互参照,罗煜和张瑜的梳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学术空间,十分有价值。
(讲座现场)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