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1期举办 论“积极不干预”的误读: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的前因后果

时间:2019年01月09日 作者: 
1月3日上午,由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1期)研讨会在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特邀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李培德担任主讲嘉宾,就 “论‘积极不干预’的误读: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的前因后果” 发表主题演讲。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科带头人王珏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院长、MBA导师蔡如海教授出席沙龙并进行点评。 李培德教授主要从1965年香港爆发的银行危机,探讨香港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他首先指出“积极不干预”政策是由郭伯伟财政司长提出的,指的是只要政府不干预,不给市场很多界限,市场自然会发展。而后他分析了银行危机爆发的背景,第一是1964年到1965年香港经济的高增长,而香港经济的成功归因于自由放任政策;第二是汇丰银行的垄断特权。紧接着,李培德指出,在银行危机爆发后,英格兰银行顾问认为主要原因是银行资金周转、挤兑以及银行间过度竞争,政府的不作为管理和“积极不干预”政策也受到当时一部分财金顾问的批评质疑。而政府应对措施就是取消那些违规银行的经营牌照。最后,他指出银行危机的后果是,汇丰银行成功收购恒生银行,坐稳香港银行业的龙头地位。 在讨论环节中,王珏教授和蔡如海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例如汇丰银行的准央行地位、积极不干预政策在政治上的便利性以及银行的金融策略的探析等,李培德也一一做了解答。除此以外,大家还对1965年香港银行危机中关于谣言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全球领袖”、“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五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