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约克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Matthias Morys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主讲“国际储备货币的沉浮”

时间:2017年04月13日 作者: 
4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54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由约克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Matthias Morys担任主讲嘉宾,就“国际储备货币的沉浮”发表演讲。IMI学术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与IMI学术委员、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担任点评嘉宾。本期沙龙由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担任主持人。 1

(Matthias Morys)

Morys教授对1870年后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他提到,美元自20世纪60年代后取代英镑成为主导货币,1999年后,欧元对美元霸主地位造成了一定威胁,由于欧元危机,欧元势头已经下降。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加上央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逐渐成为美元最具潜力的对手。然而一国货币赶超另一国货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般说来,主导货币的外溢性越强,其地位就越难撼动。从历史看,美国GDP 在1870年就超过英国,但美元1960年才取代英镑地位;金本位在1870年便主导欧洲,但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废弃。因此,美元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Morys 对金本位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阐述,分别是古典金本位时期(1870-191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本位(1925-1931),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73)。在这个过程中,外汇储备的地位越来越高,央行逐渐以外汇取代黄金作为储备,但各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又有明显不同,这种力量的对比也随着各国实力的兴衰而变化。一战之前,英国作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享有最高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持续贸易盈余,英镑的地位亦随着经济力量上升,成为主导货币。Morys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能成为主导货币,意味着这个国家也一定是金融中心,并有着强大的政治权力。 Morys教授特别提到了各国逐渐放弃金本位的始末及缘由,以1914-1924年间美元取代英镑的例子来说明,现行货币体系的改变可能很迅速,同时很可能出现几种货币共存不分上下的情况,而各个地区之间又可能存在差异。他还表示,发行储备货币对一个国家来说利弊共存,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贸易和货币政策主导权,一方面又承担着流动性和稳定性的责任,并要防范风险。 2

(魏本华)

在点评环节,IMI学术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指出,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为人民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同意Morys教授的观点,一国货币的地位靠该国经济实力做支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是美国的数倍,具备继续增长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有发挥更大作用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潜力。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任何谋求霸权的举动,人民币可以和其他货币共存。美元花了半个多世纪才比肩英镑,人民币要成为世界主导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孙鲁军)

随后,IMI学术委员、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也进行了点评。首先,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指出了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离岸市场的开拓、双边互换、加入SDR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性变化。他认为人民币在今年虽取得了实质上的进步,但也面临着挑战。国际储备货币要求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灵活性、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宏观审慎管理等,这些都是中国需要努力的方面。人民币会是美国强劲的对手,但短中期内无法超越美元。 4

(讲座现场)

随后的问答环节,观众就金融科技、资本账户开放等话题与Morys教授进行了交流。 据悉,Matthias Morys教授于2006 年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博士学位,2005-2008 年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19 世纪至20 世纪货币金融史、历史视角下的全球化、欧洲经济史等。2006-2014 年任东南欧国家中央银行学术顾问,目前参与德意志银行、法国央行、奥地利央行、希腊央行的多个研究课题。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