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张成思教授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剖析媒体情绪与通胀关系

时间:2014年06月29日 作者: 
IMG_2488 在6月29日的大金融思想沙龙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张成思教授发表了题为“媒体情绪与通胀预期传染的政治经济学”的演讲。该文从媒体情绪的角度切入通胀机制的研究,剖析了公众预期在通胀形成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借鉴了传播学领域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医学领域的流行病传染模型,用量化的方法刻画了社会媒体关于价格水平的意见扩张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所谓的“沉默的螺旋”是指,多数派之所以能够取得主流观点的地位依赖于其发声较多,而沉默的另一部分人虽然也有观点,却因为没有发声而使得观点逐渐如螺旋似的下降,最终消失。仅就价格领域来看,媒体对通胀水平的报道显然也有相应的效应。而在具体的传播机制上,这篇文章还引用了流行病传染模型的方法,从理论上给出了媒体情绪对通胀关系的影响机制。流行病传染模型是Kermack-McKendrick在1927年提出的关于公众疾病传播的模型,Carroll在2003年将这一模型引入到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研究。张成思教授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分媒体情绪对模型做了改进。 文章认为不管使用“沉默的螺旋”还是“流行病学”来称呼,本质上强调的都是媒体情绪的传染机制。不同媒体情绪对公众通胀预期存在显著的非对称传染效应,而这种非对称性在传统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具体而言,纸质媒体的“降价”报道对公众预期的传染力度相对更强,而网络媒体的“涨价”报道对通胀预期具有更强的传染性。 一方面,传统纸质媒体的正面情绪报道对公众的传染力大于其负面情绪报道,即正面情绪报道经过公众传染形成的“螺旋”更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负面情绪报道的传染性强于其正面报道,或者说网络媒体的正面情绪报道几乎不能在公众中形成传染效应。偏政治类的媒体报道对公众预期影响不显著;中性报道具有非中性效应。 【本期沙龙主讲内容】张成思:媒体情绪与通胀关系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