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珂:防范金融因素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导读:
1 大宗商品价格中的投机成分几何? 供给、需求、金融这三大属性共同决定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最初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疫情冲击导致供给不足,同时随着疫苗推广、经济复苏使得大宗商品供给恢复跟不上需求增长,因为大宗商品的生产需要时间,相较于弹性较好的需求来讲,供给恢复需要的时间更长。 市场比较关注华尔街的投机者或指数投资者有没有把金融因素强加在大宗商品的公允价格上。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检测大宗商品金融化:一是不同类大宗商品价格的相关度。如果投机者将大宗商品作为一揽子商品进行投资,这种情况下不同类的大宗商品价格相关性会增强,前段时间我们并没有看到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相关性的增强,所以目前来讲,华尔街的大投资集团可能还没有把大宗商品作为一揽子产品进行投机;二是基差和价格的共振关系。如果我们绘出大宗商品的基差和价格的历史走势图,会发现两者长期同涨同跌,有较强的谐振关系,但金融投机因素会打破这种关系,使得期货价格更加升水。最近一段时间,几种大宗商品的基差和价格的共振关系依旧未被打破,如果出现现货价格快速上涨伴随着期货市场上升水或较小幅度贴水的现象,才有金融炒作的可能性。目前大宗商品现货比期货价格高很多,这是一种贴水现象,这告诉我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供需不匹配造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将来不会有金融化因素。疫情以来,全世界很多央行都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这些流动性势必会进入资本市场的各个子市场,我想也会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加密货币高涨,最近随着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加强监管,加密货币这类资产可能不太会受到更多投机者的追捧,其价格出现了下跌,而大宗商品价格目前在基本面的作用下不断上涨,很可能受到投机者的追捧,在我国没有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提防金融因素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如果金融因素再次把大宗商品的价格炒高,那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会负担较大的进口成本,而这也将带来一种相对不公平——我国的巨量需求为华尔街的交易员贡献了赚钱机会。 2 如何看待我国CPI和PPI相对脱节的现象? 3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持续多久? 4 我国企业如何渡过难关? 我认为货币政策不应针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做出调整,因为如果为了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加息,或者促使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出口和我国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还处在恢复阶段,货币政策不应该顾此失彼。 面对大宗商品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在不动用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应当精准发力,对症下药,通过政策组合来化解大宗商品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短期内,一方面国家的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向上游企业倾斜,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学会避险,利用衍生工具(如期货)规避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避免通胀压力还是要拿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果真正是由投机因素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定价权显得无比重要,这和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非常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