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IMF亚太部主任:亚洲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时间:2019年04月27日 作者:IMI 

导读:

印尼总统在去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亚洲经济“寒冬已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升级,其中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长的中美贸易摩擦;第二,一些主要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尼、印度和菲律宾等国
阅读全文
印尼总统在去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亚洲经济“寒冬已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升级,其中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长的中美贸易摩擦;第二,一些主要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尼、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都面临通胀压力及本币汇率下滑的危机;第三,当时油价曾一度超过90美元/桶的水平,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印尼总统讲到,亚洲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寒冬。

(图1)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会对亚洲经济发展产生潜在影响,包括英国脱欧进程不明朗以及阿根廷地缘政治的问题,政策制定部门需做好应对措施并关注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也为整个亚太区域经济的积极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因素。 2018年,全球贸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出现下滑,其下滑程度较亚洲而言更为显著。相比之下,亚洲经济在2018年前三季度趋于平稳,自2018年第四季度起才开始下滑,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调整,其经济状况从2019年第一季度起已有所改善。我们推测,亚洲的经济及贸易或许对欧洲有一个前瞻性的指引。 由于全球整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其预期增速已降至3.3%。客观来讲,亚洲主要经济体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预测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3%、5.4%左右。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亚洲为世界提供了大约60%的GDP增量。 关于东盟,其经济预计会有7%-9% 的增速,只要政策正确,这样的增长动力就会保持下去。但与此同时,亚洲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各国要考虑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维持自身的增长势头。

(图2)

谈到中国,此前中国每年的GDP增长率能够达到7%-8%,而现在下降到了6.3%。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如此庞大,即便增长率略有下降,也依然可以占到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加上印度在在全球经济增量中15%的比例,两国经济增量已占到全球经济增量的50%以上。近期IMF将中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率由6.2%上调至6.3%,而该数据在2018年7月从6.4%下调至6.2%,其根本原因是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当时双方威胁增收的惩罚性关税一度达到500亿美元,不过最终并为真正实现。IMF原先预测这样的贸易摩擦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0.7% 的负面影响,但实际影响缩窄到了0.3%,此外中国激励措施的效果也远超预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0.7%的推进效应。与此同时,外部需求的变化也为中国带来了0.5%的负面影响。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仅有0.1%,而不是原先预期的0.2%。另一方面,如果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该方面的负面影响将会缩小到0。此举会为中国带来经济上行的动力,考虑到中国激励措施本身的滞后性,中国经济在今年五月还可能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过即使在该种情况下,中国也应减少自身的经济激励力度以保证中长期的财政稳定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速,希望中国能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发展。 此外,中美贸易谈判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进展不尽如人意,将难免会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带来下行的压力。反之,如果中美达成贸易协定,将会加强整个亚太地区金融市场的信心,总体来说是利好于整个亚太地区。另外需要关注的一个点是,目前中美贸易协定的内容还不得而知,如果中国同意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数量从而减少双边贸易顺差,就势必会减少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从而带来贸易转移现象。一般情况下,中国可能会大量进口美国的飞机、农产品及能源产品。以飞机为例,中国55%以上的飞机是从美国进口的,还有22%和16%来自法国和德国,如果贸易转移现象真的发生,上述欧洲国家将受到较大影响。同理,巴西的农产品(大豆),日本、韩国、中国台北和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来说,中美达成贸易协定是件好事,但我们也要看到此举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应当一视同仁,这种包容式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也有助于其通过多边主义解决问题。

(图3)

总而言之,在过去十年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主要经济体一直依靠财政激励保持经济增长,所以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杠杆率都在上升,这可能会影响到相关国家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目前亚洲国家还有很多政策储备以维持经济增长,但相关的货币政策必须是数据推动的,否则亚洲就无法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60%的贡献。人们在未来要更多关注结构性改革,而不是把重心全部放在提高经济增速上。总体来讲,未来亚洲有能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但亚洲各国也需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逆境。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