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从沪港金融合作重点领域看香港的功能与优势
导读:
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升级,香港发挥国际投融资枢纽功能
互联互通是沪港金融合作中极具生命力和延展性的一项机制,充分发挥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 “超级增值人”的国际投融资枢纽功能,为扩大内地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2014年11月股票市场“沪港通”开通至今,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互联互通交易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北向沪港通累计成交总额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8%;南向港股通上海市场成交额约6.6万亿港元,同比增加77%。二是互联互通覆盖产品日益丰富,目前股票通、债券通、互换通均已上线,去年以来,各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纷纷推出,进一步激发了跨境交易活力。三是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国际投融资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国际投资者所持有的内地股票约七成是通过股票通“北向通”持有,跨境债券交易累计约2/3是通过“债券通”进行,香港已成为国际资金配置内地金融产品的首选地。
在《行动方案》沪港合作的具体方向中,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居于前列,并且多有着墨。我认为未来可以在三方面加强互联互通制度创新。一是进一步优化股票通相关安排,如推动港交所二次上市企业纳入港股通、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通过优化安排有助于吸引更多大型国际企业、内地龙头企业在港上市,增加港股市场的国际性,流动性和吸引力。二是进一步增加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加快研究“期货通”“新股通”等创新产品,进一步加强香港作为境内外双向投资平台的优势。三是积极探索内地和香港在黄金产品和交易上的互联互通,6月2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委任中银香港营运的首个国际板指定仓库正式启用,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上海金”通过香港走向世界,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在区域黄金市场的中心地位。未来内地和香港可以进一步打造更多与国际接轨的黄金产品和服务,推动黄金市场内外联通。
二、离岸人民币业务持续扩容,香港担当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积极发展人民币业务,与上海在多个领域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推动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担当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从数据看,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持续扩容、优势突出。一是主要指标持续快速成长。2024年香港人民币RTGS交易金额累计713万亿元,同比增长48.6%;点心债发行金额8,000多亿元,同比增长24.9%;今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存贷款增速也显著快于整体存贷款的增速。二是人民币金融基建迈上新台阶。据SWIFT统计,2024年香港人民币支付金额在全球离岸市场的比重达76.7%,全球占比继续上升。今年人民银行在香港推出若干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的措施,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对周边辐射作用持续增强。香港特区政府、业界高度重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及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有利条件,支持东盟人民币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024年东盟各国与中国香港之间人民币支付金额同比增长52%,其中企业人民币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5倍。
从发展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机遇期,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前景广阔。香港除了要进一步巩固离岸人民币支付中心地位外,也应重点关注加强离岸人民币投融资中心、风险管理中心等方面的建设。一是加速推动点心债市场发展,特别是吸引高评级的发行人来港发债,如继续保持常态化的央票、国债发行;香港特区政府增加人民币债券融资规模,带动其他公营机构、企业发行;支持更多的内地机构来港发债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人民币资产供应。其次,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能够为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在刚刚举行的债券通开通8周年论坛上,人民银行公布多项优化措施,包括债券通“南向通”扩容、继续优化离岸回购和“互换通”等举措。未来可以在离岸国债期货、债券通项下跨境回购等业务上争取进一步突破。此外,发挥好香港对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离岸人民币与东盟货币的可兑换性,为东盟国家使用、交易人民币创造更多便利,并鼓励更多香港金融机构参与当地市场建设,推动当地市场发展。
三、资本市场竞争力稳中有升,香港发挥服务内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功能
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形成、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香港与上海拥有世界一流的资本市场,在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7)中香港与上海分别排名世界第三和第八,在融资、金融市场交易和投资管理等细分领域位居前列。
整体而言,近年香港资本市场竞争力稳中有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IPO领先优势显现。今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达到1,071亿港元,同比增加接近7倍,世界排名全球第一。去年以来,多家内地龙头企业陆续在香港上市,成为香港IPO市场的最主要驱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示范效应。二是科技企业上市便利性逐步提升。近年来港交所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特专科技等新经济企业的首选上市地,近期推出的“科企专线”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市场效率和吸引力。三是港交所国际合作不断扩展,目前港交所的认可交易所名单已扩容至多达20家海外交易所,去年以来多支香港与沙特ETF互挂产品陆续上市,在数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加强了香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显著优势。
香港作为内地企业的离岸集资中心,在服务内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一是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香港作为内地企业主要的境外上市地,未来可在上市制度改革、吸引“耐心资本”等方面不断优化措施,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二是继续拓展国际金融合作,吸引更多国际资本、一流机构和人才来香港展业、兴业。未来可以在已建立的交易所合作关系基础上,推出更多国际企业在港第二上市的成功案例并复制推广,与更多海外交易所签订ETF互挂上市协议,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效应。
四、跨境金融便利化持续提升,香港发挥双向开放的桥梁功能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制度型开放,上海自贸区一直是一个重要试点,而香港则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下成为国家重要的开放窗口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跳板,沪港两地以不同的角色功能,共同为国家制度型开放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
香港作为国家双向开放的桥梁,积极推进与内地的跨境金融合作。一方面,内地与香港跨境金融合作持续深化。例如今年6月,连接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FPS)的“跨境支付通”正式启动,有效提升了内地及香港居民支付的便利化程度。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携手不断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新举措。今年3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CEPA)新协议正式生效实施,金融方面涵盖降低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内地保险市场的门槛、扩大香港银行在内地的服务范畴等措施。内地与香港一系列金融制度型开放的探索,为国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的金融相关规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行动方案》为沪港跨境金融合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包括支持两地协同优化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体系,支持更多上海企业在港成立财资中心等内容。未来香港可以进一步完善跨境金融体系,服务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当前企业对“走出去”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融资,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风险管理+咨询”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性“量体裁衣”。一是可以研究推出适用于不同规模出海企业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进一步丰富目前市场上多种版本的跨境资金池政策。二是香港应发挥国际化、专业化优势,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贸易融资平台、合规培训基地和风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