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戈:货币注重结构,更应注重总量
导读:
数据及对数据的科学解读是宏观研究与政策分析的关键。同一组数据在不同分析框架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这一问题在当前货币领域的讨论中尤为突出。当前货币供应量数据与信贷绝对规模不小,因此有观点认为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但物价水平较低,推动物价温和上涨的目标面临挑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源于数据解读方式的偏差。
科学解读数据的核心在于保持分析逻辑的一致性与口径的统一性。若仅以货币与信贷的绝对规模来判断流动性是否适配经济需求,易陷入认知误区。金融与货币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运行状态需通过名义GDP同比增速来衡量。仅依据货币与信贷的绝对规模便判定流动性充足,不符合逻辑一致性原则。因此,在数据对比分析中,应统一采用同比增速或绝对规模口径,避免跨口径比较导致的判断偏差。
此外,货币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验证的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多寡、流动性的松紧,需结合物价波动、名义GDP增长、资产价格变化等指标综合判断,而非单一依赖货币数据的多少。同时,在经济转型期,货币数量与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机制可能发生变化,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力面临挑战,单纯以货币数量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依据或已难以完全适应转型期的经济特征。因此,在货币数量分析之外,还需引入价格型指标,构建数量与价格并重的调控框架。
1.货币政策的总量与结构关系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五篇大文章”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明确的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职能仍在于实现总量平衡,确保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匹配,总量目标的实现应优先于结构目标。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结构、引导资源流向特定领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更适合承担结构性调控任务。当前社会融资规模中,信贷占比下降,政府债券融资占比显著上升,这一现象折射出经济内生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从这一数据特征出发,需进一步通过货币与信贷数据洞察经济运行的短板,聚焦如何激发内生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这是当前宏观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2.货币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的推进
货币调控框架转型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已开展数十年,但转型进程仍需加速。对流动性的深入分析,契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特征,为数量型调控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若能在流动性分析框架中进一步融入利率机制与货币流通速度的讨论,将使研究更具完整性与前瞻性。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影响货币数量变动的关键变量,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传导的机制。在当前转型阶段,利率对货币数量的影响日益显著,如果仅关注局部流动性充裕的表象,而忽视广谱实际利率高企对经济主体行为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政策判断偏差,影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因此,在流动性与货币数量分析中纳入利率维度,有助于构建更全面的分析框架,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
3.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先后关系
货币作为实体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其逻辑在于经济主体的消费与投资决策需以融资安排为前提,货币融资活动通常先于实体经济活动发生。这种领先滞后关系对市场研究与政策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层面,货币指标的变动可为资产价格走势提供前瞻性判断依据;在政策层面,把握货币指标蕴含的前瞻性信息,是实现宏观调控“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的关键,有助于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
当前部分宏观调控理念仍应结合这一关系进行更新。“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GDP增速基本匹配”的目标,从长期历史维度看具有合理性,符合货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但从短期看,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未必完全同步,而是呈现“货币先行、实体后随”的特征,且实体经济的变化也会反向影响货币派生。若将“同步匹配”作为短期调控目标,可能导致调控时机与力度的偏差,降低调控的精细度。
此外,关于M1的解读也需关注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差异。有专家提出M1变动反映实体经济稳中向好的判断,从长期看符合M1与实体经济活跃度的关联规律。但从近期数据观察,M1的短期波动更多与股票市场运行相关,这与当前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银行通过结构性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历史上,“M1定买卖”的市场逻辑源于M1反映实体经济活跃度,进而推动股票市场上涨,这一传导路径具有合理性。当前M1增速回升伴随资产价格波动,但实体经济指标尚未同步改善,反映出货币对实体经济的推进仍存在挑战。
因此,在政策层面需强化货币对实体经济的总量支持,同时兼顾资本市场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亟需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答案。从国际视角看,全球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各国央行对美元信用体系的担忧加剧,纷纷通过增持黄金、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等方式分散风险,这一趋势将对我国外汇占款规模与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国内货币派生机制与流动性环境。这些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与宏观政策制定、金融市场稳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