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波:沪港金融协同发展的差异化路径与实践建议
导读:
一、全球金融中心定位下的合作逻辑
长期以来,香港与上海均被赋予“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然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仍有提升空间。以金融资产体量衡量,当前香港金融市场总规模约为12.5万亿美元,上海约为15.8万亿美元,距离纽约和伦敦仍有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沪港两地不应视为竞争对手,而应形成合力,抱团出海,共同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枢纽。
尤其在虚拟资产等新兴领域,尽管香港已取得初步突破,但整体领先优势尚未确立。唯有在明确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联动和市场协同,才能有效推动两地金融体系形成联动效应。
二、资本市场互补机制的深化路径
在资本市场层面,沪港股市在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构成及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香港市场中国际投资者占比达六成,而散户比例仅为15%;相对而言,上海市场国际投资者仅占13%,而散户比例高达75%。此外,香港市场中中资企业市值占比已升至76%,外资企业逐年下降。
这一结构性差异提示我们,香港应进一步巩固国际投资者基础,并积极拓展外资企业赴港上市渠道;而上海应借助“沪港通”等机制,引导优质中资企业登陆港股市场,并通过制度安排逐步吸引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
同时,在上市效率、企业架构适配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许多新经济企业因采用VIE架构或业务国际化倾向,更青睐赴港或赴美上市。未来可考虑通过如GDR、二次上市等多元化机制,逐步打通港股与内地市场的互通通道,特别是推进沪市与港股之间的协同效应,仿效深港之间的实践机制。
三、法律监管与市场基建的结构性错配
从实践层面观察,沪港之间最显著的挑战在于法律体系和市场基建的结构性差异。香港采用英美法系,拥有全国人大授权下的独立立法权,并设有终审法院;其仲裁机制、会计准则、争议解决体系与国际接轨,极大降低了国际投资者的制度适应成本。
相比之下,上海金融体系受大陆法系规范制约,在行政流程、语言体系、文件标准等方面均存在“软性摩擦”。例如,内地企业普遍采用中文公文、公章制度,而英美法系以英文合同、签字制为主,导致境外投资者在开户、授权等日常业务中遇到大量摩擦,进而拉长业务周期,甚至阻碍资金流入。
在政策制定层面,这类制度磨合成本往往难以在宏观层面精准识别,却在微观操作中成为实质性障碍。建议在推动沪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系统梳理两地监管差异,并通过沙盒试点、合规接口等方式予以解决。
四、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协同机会
在商业银行业务方面,香港银行对境内外业务不设限制,具备灵活的产品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相较而言,内地银行多以分支机构、自贸区机构为业务开展依托,监管口径更为细化,资金用途亦受较强行政限制。
香港银行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具弹性的全球资金支持,尤其在外汇、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实际案例表明,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外资股东通过香港商业银行获取定增、可转债等配套融资,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上海应在保障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吸收香港银行的服务经验,探索更为灵活的跨境商业银行合作模式,提升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五、虚拟资产发展中的协作潜力
虚拟资产领域是未来沪港金融协同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香港当前已初步建立完整的监管框架,并推进RWA、NFT等应用场景,专业人才储备丰富,全球化程度较高。而上海则具备AI技术、人力资源、数字经济生态等基础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香港已率先推出稳定币监管条例,并通过金融科技沙盒推进相关试点。建议沪港共同探索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等场景中的应用,构建体系化互联机制。未来可参照“债券通”模式,推动“稳定币通”机制在小额支付、人民币清算等领域逐步落地。
在真实资产代币化方面,上海凭借其法律界定能力和金融资产规模优势,可成为代币化资产的主要试点区。与此同时,香港应在去中心化金融生态建设中承担更多角色,两地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构建数字金融生态系统。
总体来看,沪港金融协同发展的最大价值在于实现制度互补与市场互联。一方面,香港在国际金融惯例与市场自由度方面具备制度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上海背靠全国统一大市场,具备广阔的实体经济支撑和政策落地空间。
建议以沪港通、债券通等既有机制为基础,推动跨领域、跨平台的协作升级,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商业银行服务、稳定币与虚拟资产领域,实现互联互通、错位发展。最终构建“香港孵化、上海扩展”的金融创新机制,以体系化方式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