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8年7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的2018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在青岛隆重发布,对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钱阅读全文
2018年7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的2018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在青岛隆重发布,对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
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钱宗鑫介绍了《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的基本情况和编制方法。报告以科学性、前瞻性和国际性为原则,力求客观、量化地反映近年来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动态变化特点,整个指数体系涵盖了全球财富管理发展宏观指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区域财富管理指数以及财富管理前瞻性指数四大类,分别从全球财富管理发展状况,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规模、产品、机构、声誉、人才队伍以及中国财富管理的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指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前瞻性判断。在本次发布会上,
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IMI学术委员、大连商品交易所原总经理冯博,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IMI特约研究员李琳以财富管理指数为基,对我国财富管理的发展历程、当前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针对具体资产配置与理财投资问题各抒己见。以下为各位专家的现场讲话摘要和实录整理。
1、贲圣林:在贪与怕中找平衡是投资的铁律
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介绍,按照《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的标准,自己可能不符合超高净值客户的定位。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人,但他认为,投资人要教育自己,在贪与怕之间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
以为下发言实录:
贲圣林:《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是从全球到中国的一个财富管理的指数,还做了前瞻性指数。从规模、产品、机构、声誉以及人才方面做了研究。我开玩笑说,其实赵院长我们这六个人,估计赵院长你可能得到超高净值客户的定位的,我们几位按照定位是没有。我自我对标的一下,超高净值后面的多少个零,我发现没有到。我自己对财富管理比较差,到目前为止,基本是我太太在管理。
我不是很好的投资人,但是投资有一个铁律,你在恐惧和贪婪找一个平衡,每个人有上进心,另外一个是有点怕,这两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互联网平台爆发危机,它自己本身不够自信,最后政府来兜底。投资人要教育自己,在贪与怕之间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讲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2、冯博:让更多老百姓能够买到更安全的理财产品
IMI学术委员、大连商品交易所原总经理冯博指出,财富管理需求方强是发展趋势趋势,但是供给方较少,股票大家现在敢买吗?债券你买得到吗?大宗商品有涨有跌,前一段涨得挺猛,你敢买吗?有渠道吗?股票你敢买,但是现在不敢买,其它的买不到,就是没有渠道,这就是财富管理很大的问题。
以下是发言实录:
冯博:首先祝贺《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报告》的发布。 我同意贲圣林先生说的,超高净值客户定义是一亿元以上,我们不敢有这么高的期望。我同意赵院长说的,除了温饱以外,你剩下的钱是要理财的就是你个人的财富。从这一点看,我觉得说财富管理的指数,它的普惠性是相当重要的,这个指数是第二年发布,我感觉是对中国金融领域提出了客观、公正、持久的价值体系,这个非常重要。就像这个人,他发烧没发烧,他热就是发烧吗?不是,得拿个温度计,这个指数非常重要,将对下一步的中国金融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落实咱们院长提的一个任务,我个人对财富管理的看法。我觉得财富管理两方面看,一个是财富管理的需求,包括我这种没钱人在内,有一点小钱,财富管理需要投出去,这个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进入新的增长期,十九大提出来之后,大家钱多了,干什么去?需求越来越强。应该说我觉得需求方是非常强的一个趋势,但是供给方,我们学金融的来说就是三个方面,股票大家现在敢买吗?债券你买得到吗?大宗商品有涨有跌,前一段涨得挺猛,你敢买吗?有渠道吗?这个是在直接金融上,刚才有一个论坛我听了一下,挺好。这几个方面除了股票你敢买,但是现在你不敢买,其它的你买不到,就是我们没有渠道,这就是我们财富管理很大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银行,我不知道你们关注没关注你们的钱,在座各位一看面相就是有钱人,那个银行你发现没有,最近有一个特点,原来高的理财现在不给你承诺了,理财的利润在下降,可选择余地在下降,还有流动性,换句话说,钱放在银行不那么挣钱了,不那么安全了,不那么快了。所以整个社会财富的配置这块,我觉得是在下降,我觉得现在的问题就是有一个很尖锐的矛盾,就是怎么解决它?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明确,那么有一个好的问题。最近我们在去杠杆,大家安全了。
原来你不要以为你的钱,人家给你高的承诺,你放到银行,其实银行也是委托我们的基金,委托我们的证券公司,到一定程度很危险,安全。但是安全没出,所以好的方面就是安全,差的方面,钱更不知道怎么花了。
所以第三个方面财富管理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包括在座的,因为我是做实物的出身,我感觉下一步的发展,只要是我们做金融的,要解决一个财富如何有效进行投资管理的问题,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观点,应该让更多老百姓能够买到更安全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3、管清友:资产配置无论多大规模,都要有买大白菜时的斤斤计较
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大家应该学会用富人思路看待财富管理。做资产配置的时候,无论你是百万的水平,还是上千万、上亿的水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策略。无论是什么规模,你要用去市场买大白菜的策略去配置。很多人买大白菜时,几毛钱都会比较。买P2P,买股票的时候,几百万、几千万进去了,却觉得我不需要询价。
管清友还表示,投资有风险,但不投资才是最大的风险。大家一定要有投资的基本思维。第二,一定要学习,不要指望你可以把钱交给任何人,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自己一定要知道,我是怎么挣钱的,又为什么亏钱。
以为下发言实录:
管清友:刚才几位老师都分别撇清自己不是超高净值,你们多虑了。我们现在很多都是高净值客户。
我讲两方面问题,第一是策略,第二是观念。
观念就是我们要学会用富人思路看待财富管理。举个例子,今年我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有个发言,引起了质疑。到最后,有记者提问房子的问题,我特别不愿意说房子的事,结果 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买不起,那就多买两套”,我不想解释,如果你想清楚这句话,那就认真想想。我们要学会用富人的思维和眼光做财富管理,不要怨天尤人。
第二个例子,我去年做互联网的内容支付的产品开发,收到很多用户给我留言和死心,199元太贵了,怎么这么贵?我有点无奈。金融专业的人的服务费挺贵的,我看到这个留言我哭笑不得,199元,我们一个团队在打造专业课程,他觉得贵。如果用这种思维去做财富管理,你很难成为富人的,这是我讲观念很重要。用富人思维看待财富管理。
从这个观念讲,我们传统上的做法,甚至我们父母原来教给我们的做法,其实都是不合时宜的,或者说都不是正确的观念,所以观念很重要。
第二个策略,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做自己的资产配置的时候,无论你是百万的水平,还是千万的水平,还是上亿的水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策略,有十个亿现金的人和有一百万现金的人,它的资产配置肯定不一样,无论是什么规模,你要用去市场买大白菜的策略去配置。
罗振宇说,中国人在什么有获得感?是你去菜市场买菜时候,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跟老板讲价的时候,讲下来之后的那种获得感。我们在做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斤斤计较的策略和心态。过去这些年,很多人买P2P,买股票,买大白菜觉得几毛钱会比较计较,买P2P觉得几百万、几千万进去了,觉得我不需要询价,好像天天都是机会。身边有一些朋友,在四五线城市生活,偶尔给我打电话,说管老师,我这儿有内幕信息,这个股票如何如何,我说这个股票到你那去了,还是内幕信息吗?大家一个基本的心态应该是什么?学会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做资产配置。是资本的策略。
我再补充一句,我不是瞎说的,我真的看到很多人的起起伏伏。冯小刚的《1942》里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就是老板踏入了逃荒的队伍中,别看我们都在逃荒,这是天灾人祸没有办法,如果我们回到风调雨顺的时候,我还是老板,你还是员工。实际上是讲,一个人对自己财富创造的基本思维,这就是差别,差别在哪儿?在脑子上。
刚才说投资有风险,我觉得不投资就是最大的风险。大家一定要有投资的最基本的思维。第二点一定要学习,不要指望你可以把你的钱交给任何人,你什么心都不用操。你一定要知道,我怎么挣钱的,我为什么亏掉这个钱,一定要清楚。不要像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记忆只有三秒,一定不要这样。
4、李琳:中国目前的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大多来自传统的实体行业
IMI特约研究员李琳表示,从财富管理角度说,未来十年的市场比较大的趋势是个人高净值投资者从固定收益向权益类投资。个人自身投资的模式和理想投资方案跟财力、年龄、人生阶段、家庭结构是有关系的。过去十年,相对于传统的股、债,还有另类投资的崛起,特别着重于存量的产品,都给多元化资产组合提供很好的选择。
以下是发言实录:
李琳:我今天是以人民大学国际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的身份参加会议的,为什么说我觉得这个指数特别好呢?因为我本身在财富管理行业工作。我是天天接触高净值人物,我是为中国的超高净值客户服务,我在一线财富做资产配置研究,我是研究工作者。之前在投行、资管公司做中国研究,慢慢拓展到投资方面,现在做资产配置研究。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和思考。有两个方面讨论一下,第一个就是财富管理领域需要和如何实现金融产品供给的多样化。第二个如何将中国超高净值客户或个人,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我们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旨结合起来。如何将个人投资和金融如何服务经济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好的局面。高净值客户买产品是资金供给方。
一方面需要持续创造价值,也需要维护他的财富的保值增值,同时有一个传承。今天财富管理这个话题可以很广,今天主要集中在财富的保值增值方面。大家看看自己的投资,很多人还是以房地产买房,房地产投资是宽泛的概念,不只是买房。
融资端我们特别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但是很多时候没有政策导向,是不是不能做到呢?首先要理解实体经济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我们讨论双创,讨论各种各样的概念,比方说大数据也好,比方说一些精准医疗,这些非常好的想法、企业,这些都在萌芽过程当中。它们需要长期资金,其实现在中国这样的资金很难,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一直很低,多年来政策在倡导,但是这个比例永远上不去,存在不匹配的状况。
从财富管理角度说,未来十年的市场有比较大的趋势,一个是个人高净值投资者从固定收益向权益类投资。刚才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自身投资的模式和理想投资方案跟财力、年龄、人生阶段、家庭结构是有关系的。我看国外超高净值的客户,比如说15亿的资金,他们有50%以上都投资在私募股权,他们可以承担风险,投资亏掉了,也不影响生活。我们中国的高净值定义在多少?100亿?从这个方面讲,固定收益到权益。还有一个从短期到长期,因为你是高净值,你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资金,所以需要长期投资。这是未来的趋势。
我们看到了过去十年,相对于传统的股、债,还有另类投资的崛起,特别着重于存量的这些产品,都是给大家多元化资产组合很好的选择。刚才贲圣林教授提到全球化,现在大家特别着重投资国内资产,因为你熟悉。将来你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来涉猎全球化的配置。中国经济的表现会影响中国所有的资产类新,资产配置最主要就是合理、科学的分散,你把钱全放到一个篮子里没有做到分散的效果,从中国到全球的转变也是一个趋势。
很多人买产品,买这个产品,买那个产品,多级的产品不叫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上到下的,这个产品和那个产品的性质有什么不一样。比方说股灾的时候买中国股票,买日本股票,买美国股票,没有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是一样的,没有起到分散的效果,要从更高的层次,有一些更加全面的思考,来做一个资产配置的概念,引入资产配置,不单单讲求产品。
另外一个就是说,对个人来说如何实现刚才的趋势的目的。很多人说买股票,我不太赞成买股票,刚才管院长说,等消息到你这时,已不再是消息了,你就是接盘侠。另类资产也是一样,另类资产投资门槛相当高,作为个人投资者哪有机会接触母基金,基金和基金之间表现分化极大的,远远超过投资股市,投资债券的资金,几乎不太可能接触到。你也不要避免单一项目。刚才创头基金,VC基金是早期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剩下来的是凤毛麟角。现在在中国市场不是很完善,投资环境鱼龙混杂,个人投资知识比较初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专业机构,投资一些母基金,帮你分散一些风险,保值增值。我觉得投资还是有风险的,大家一定要根据的风险偏好做出合理的,比较科学的问题。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了解产品,了解什么是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