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涂永红:离岸人民币市场可强化金融助力“双循环”格局

时间:2021年08月20日 作者: 

导读:

新时代有新变化,对金融工作也有新要求。当前的全球局势复杂多变,我国需要部署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工作。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刁璐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金融市场扩大开放,意味着引进更多竞争对手以及“鲶鱼效应”。建议持续深化金融创新和开放,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治理,以金融为中心打造服务贸易新支柱,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强化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阅读全文
新时代有新变化,对金融工作也有新要求。当前的全球局势复杂多变,我国需要部署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工作。   IMI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刁璐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金融市场扩大开放,意味着引进更多竞争对手以及“鲶鱼效应”。建议持续深化金融创新和开放,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治理,以金融为中心打造服务贸易新支柱,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强化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以下为文章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功能,多次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但在目前,由于金融供给侧改革不到位,金融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功能难以充分实现。
金融开放水平较低,离岸市场欠发达。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宏观杠杆居于高位,金融不良资产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乱象、非法集资等频频出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风险,金融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1

创新有助提升金融服务“双循环”能力

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市场化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就要对我国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核心是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实体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枢纽作用。一方面,有序推进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基础交易等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优化直接融资市场环境,同时降低民营资本的进入门槛,提升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引入更多融资主体,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工具和融资模式,如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发行证券化产品、投贷联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为实体企业融资降低门槛、拓展渠道。

发展普惠金融,优化中小企业金融资源配给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由来已久,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中小微企业接触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机会少,对自有融资、民间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来源少,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发展普惠金融任重道远。要切实提高金融市场辐射金融资源稀缺地区能力。一是运用金融科技,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金融资源下沉至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受困于融资难题的中小企业。二是以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引领资源流动,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争取人人能够享受到金融创新成果。三是探索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制度,促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健康融合,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在遵守监管规则的前提下追求普惠金融创新,保障当地金融市场竞争公平公正。

加速金融数字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供给创造需求提供重要驱动力与催化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在当前业务渠道模式线上化和电子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发展普惠金融创造条件。利用大数据、知识图谱、人脸识别等技术,为企业更加精准地画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完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探索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业务,为各类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强化金融功能,构建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整体上提升金融效率。

加强金融治理,促进国内地区金融资源平衡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供给区域差异明显,应增加中西部金融资源获取渠道,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稀缺地区,通过合理加快区域资本积累速度增速地区发展水平趋同。明确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丰富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跨区域、跨市场流动,满足企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加强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资源整合程度,激励银行加强信贷资源跨区域配给。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要合理建设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换机制,保障金融资源稀缺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联动,合理利用多种金融资源,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2

开放有助提升金融服务“双循环”效率

构建与“双循环”相互促进适配的金融体系

规范、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完善金融市场相关法律,在满足国内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在交易清算制度、债券托管体系、境外投资账户管理、境外机构牌照准入、协议签署以及税收优惠细则等金融市场运行模式上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金融业服务国际市场的能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金融创新,推出新的业务模式,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监管手段、监管模式的创新,以保持金融市场开放同监管水平之间的动态匹配和适应。监管能力的提升包括对金融市场跨境资金流动的及时有效监测、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统计和监控、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规范、对潜在金融风险的预判能力和对金融风险的处置化解能力。

1.png

2.png

金融市场扩大开放还意味着引进更多竞争对手以及“鲶鱼效应”,必须提升国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水平,增强其竞争能力。   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只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理解中国国情又精通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以金融服务为中心打造服务贸易新支柱

服务贸易增速持续超过货物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分析2008年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货物贸易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服务贸易较弱,长期逆差。大力服务贸易,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条款,金融服务涵盖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等领域,是新兴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0.5%,我国只有1.6%,说明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增长较快、自2016年以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具有相对产业优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以金融服务为中心,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创新,为我国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动力。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服务走出去,则是打造服务贸易新支柱的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我国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跨境技术转移、工程承包所需金融服务也不断扩大,新增金融需求为金融服务国际化扩展了巨大市场空间。尤其是,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2021年RII达到5.02,已经超过日元和英镑,国际化水平仅次于美元和欧元。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循环中更多充当国际货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贸易金融、投融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人民币跨境业务,尤其是海外分支机构开展更多人民币投融资业务。据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上海已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为中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系统的交易平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

增强离岸市场在岸市场协同效应

实现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有效联动、协调发展和持续融合是畅通“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应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离岸中心布局全覆盖,方便国外企业、个人、机构和政府使用人民币。加大力度拓展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联系渠道,在离岸市场建设利率走廊,建立人民币金融市场交易的风险对冲机制和流动性保障机制。促进离岸和在岸市场融合,建立离岸在岸市场价格联动机制和防火墙制度,建立离岸人民币专用的账户体系,有效监控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流动性管理制度,以此确保离岸市场健康发展,为阻挡外部风险快速传染、维护国内金融安全提供必要的缓冲地带,有效减缓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