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赵锡军:中国生产率提升路径与全球经济治理

时间:2025年03月21日 作者: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 

导读:

中国四十年发展历程印证了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系统化学习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经验,继而借鉴欧美成熟市场机制,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体系。
阅读全文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中国四十年发展历程印证了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系统化学习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经验,继而借鉴欧美成熟市场机制,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体系。证券市场的制度演进尤为典型:1990年上交所建立至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落地,历时三十年完成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彰显制度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当前改革需持续突破资源配置堵点,尤其在要素市场领域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二、生产率提升的双重驱动路径
        全球生产率格局呈现中美印三极特征:印度侧重资源再配置效率,美国依托创新生态系统,中国则呈现“配置效率+创新能力”双轮驱动特征。现阶段需在深化市场化改革基础上,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贫富差距扩大对总需求的抑制效应,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提供镜鉴,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提升社会经济整体效能的重要维度。

三、全球经济复苏的结构性挑战
        疫情疤痕效应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美国持续受通胀困扰,中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挑战。多边主义遭遇逆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使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的政治格局变动风险值得警惕,如美国大选周期政策波动、欧洲右翼势力崛起等变量,可能对国际经济合作框架产生深远影响。

四、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凸显制度创新的渐进特征。以《证券法》立法进程为例,从1992年引入华尔街经验到1998年首部法律颁布,再到注册制全面实施,体现制度移植与本土化改造的动态平衡。当前需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性原则等领域加快制度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