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开放路径和目标

时间:2019年11月20日 作者:吴晓求 

导读:

11月5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会”在文化大厦三层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发表了题为
阅读全文
11月5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会”在文化大厦三层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发表了题为“中国金融的开放路径和目标”的演讲,分别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开放的路径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下一步开放的具体建议。
(吴晓求)
 
以下为会议纪要全文:
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未来可能会比2008年的不确定性更大。有五个重要指标说明了这个现象:第一,全球目前进入了低利率时代。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增长预期下降,IMF多次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由2019年年初3.4%下降到年中3.2%,到现在的3.0%。第二,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短期国债收益率。这表明全球投资者对未来金融存在不乐观预期,金融发生较大波动的概率在增大。第三,黄金价格不断上涨。黄金价格上涨与金融市场稳定是相反的,投资者正在追求更高的风险溢价。第四,投资者目前倾向储备现金而不是金融资产投资。最新报道指出,在美国这样一个长周期的市场增长过程中,本该加大对金融资产特别股票类资产的配置,但是现实例如巴菲特,却是巴菲特在增加对现金的储备,放弃对金融资产的配置。第五,美国市场的金融资产价格不断攀升,道琼斯指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
中国金融的开放程度比中国经济开放的程度低得多。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十八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是实质性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体系则相对封闭。金融开放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2%,主要通过QFII、RQFII和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这个比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也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二是,货币是否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实现可自由交易,虽然经常项目下已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的关键项目还没有实现。所以,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是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金融开放的路径目前主要是通过让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来实现。这是总结受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与俄罗斯、印度、韩国和早期日本通过实现本币自由化进行金融开放的路径不同。2019年中国对所有外国金融机构(除商业银行以外)放开了控股权限制。从金融机构对外资的开放来看,中国显然是走在多数国家的前列。
货币自由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货币自由化有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从而引起本币的不稳定和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这就是所谓的“三元悖论”的基点。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和市场至今都难有起色。虽然大规模外资流入的国家经济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这种短期繁荣过早地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而不是短期繁荣的问题。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脆弱性,一旦经济增长的预期消失了,外资会大规模撤离,就极有可能出现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动荡。俄罗斯在货币完全开放之后经历了发散式的市场波动,韩币自由化之后虽然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是由于经济的创新能力使这种大幅度出现了缓慢收敛的趋势,日元的自由化,由于经济的竞争力和规模性的影响,日元也并未出现大幅度贬值,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步没有走货币自由化的道路。这可能与我们对过去历史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过度地解读了人民币自由化和国际化对金融体系稳定带来的潜在破坏性。我们一直将思维停留在小国经济模式的研究上。实际上大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韧性很强,足够吸引大量的外资长期留在国内。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对风险的收敛时间和路径也不同。我认为,即使中国进行人民币自由交易的市场化改革,实行浮动汇率,中国也不会出现东南亚国家的那种状况,而可能更接近于日本的情况,市场状况会好于韩国和印度。
坚持推进中国金融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第一,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中国经济虽然有很快增长,GDP目前已超过90万亿人民币,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实际还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它有几个核心标志,比如竞争中性。充分竞争、竞争中性这些原则并没有很好实施。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法治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保护、财产保护方面都要进一步改善。这些改善将会提升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第三,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连续性。中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是不够的,这也说明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准则的政策若能保持连续性,金融开放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大国竞争力的一个参考方面是金融的竞争力。中国金融的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基础。维护人民币的长期信用是中国金融具有竞争力的基石和前提。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货币具有长期信用的制度和经济基础,这个国家的金融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的开放需要扎实而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金融基础设施。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