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货币政策需更加适度,政策取向将有所微调

时间:2020年07月18日 作者:IMI 

导读:

 1 上半年货币政策评述 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指出,上半年货币政策调控及时有效,为应对复工复产复市所面临的由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人民银行不仅加大货币政策正常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而且有针
阅读全文
 1
上半年货币政策评述
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指出,上半年货币政策调控及时有效,为应对复工复产复市所面临的由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人民银行不仅加大货币政策正常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而且有针对性出台特殊的阶段性精准调控,让利于实体经济,效果明显。针对经济下行周期并对冲疫情冲击,货币政策从量、价两个方面采取了正常的逆周期调节:一是总量充足,上半年进行了一次全面降准和二次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17000多亿元;通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工具提供流动性,所有出台的货币政策投放资金大约9万亿元。二是引导利率水平整体下行,通过二次下调再贷款利率各0.5个百分点、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行、二次降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再贴现利率降至2%、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降37个基点等逆周期价格调控,不仅引导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降低了企业通过债券票据等融资的成本,而且LPR二次下降30个基点,整体降低了信贷融资成本,让利于实体经济。逆周期调节保持了较低的市场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有力地支持了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市场筹集低成本资金发放低利率的普惠性贷款。
IMI研究员廖志明指出,疫情期间,宽货币与宽信用政策并重,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020年2月21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货币政策基调有所调整。顺应基调的调整,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宽松,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月推出了3000亿元疫情专项再贷款和增加对地方银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3月31日国常会确定再增加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创设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此外,推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宽信用政策效果显著,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12.09万亿,同比多增2.42万亿,且多增的量全部流向企业;社融20.83万亿,同比多增6.22万亿,6月末社融增速达12.8%,显著高于2019年末的10.7%。可以说,宽信用政策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经济快速走出疫情之影响。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今年上半年社融投放进度已达70%,但信贷投放只完成60%,“宽货币”与“宽信用”未能有效同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面临着现实制约。他认为,从当前前期债市火爆但低成本资金多流向国企、A股快速上涨、资金明显“脱实向虚”、中小型企业的恢复进度明显较慢等方面可以看出,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仍可提升,同时信贷有效需求仍显不足。
 2
创新性货币政策实施简述
郭建伟提到,针对疫情史无前例的冲击,创新特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阶段性精准调控。一是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直达抗疫物资定点企业,利率为LPR降一个百分点后财政再贴息50%,对保障抗疫胜利发挥了及时精准调控作用;二是在春节后股市开市前增加1.7万亿元流动性,强有力地稳定了我国股市、债市和货币市场预期,既解决了有些人担心开市狂跌而不能开市的问题,也没有出现美国零利率量化宽松的四次熔断,而且人民币汇率稳定性优于其他货币使得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突出,给恐慌的国际资本一个选择;三是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支持抗疫期间一切有需求的企业,特别是通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四是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在前8000亿元执行完毕的基础上,从六月份开始再通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来支持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类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五是创新直达工具: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和小微信用贷款支持工具,延期还本付息工具优惠到明年3月还款,通过激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4万亿小微贷款并带动全国可以达到覆盖7万亿元的效果;信用贷款支持工具目前已经支持了1598家地方法人银行给109万户企业发放160万笔共1326亿元信用贷款,有的单笔只有两、三万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撬动作用。
 3
央行强调货币政策更加“适度”的原因
IMI特约研究员、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指出,疫情后经济恢复,阶段性政策退出是合理选择。央行此次表态,部分为应对疫情而设立的阶段性政策将陆续退出,整个政策取向将向正常化回归。王剑认为,这是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的合理选择。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央行等政策当局出台了很多专门的政策,比如几个批次专项再贷款等,有些已经到期了,正在陆续退出。上半年明显“宽货币、宽信用”的取向,因此也进入了微调期。从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上半年信贷量很大,M2、社融、信贷的增速都创出了近几年的新高,显示出至少从投放量上,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在这种投放力度下,也滋生了一些套利空间,比如有些企业获取了低成本的贷款资金,暂时没有项目可投,于是便通过购买理财、结构性存款等方式获利,偏离了政策初衷。因此,阶段性政策的退出,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确实在疫后步入平稳,另一方面也是杜绝套利行为,控制风险。目前,央行已开始控制信贷投放,下半年也不会过度投放(但很多项目已经上马,后续信贷需求很旺,信贷供需对比在扭转)。利率上,继续支持实体,但也指出了不是越低越好,太低了会空转套利。也就是说,让银行继续加大投放贷款支持实体,但在放贷的量和利率上,都要求理性,并不是一味地降低利率。总体上,阶段性政策正在退出,政策取向已从大幅放水回归正常化。而此前,有些分析人士担心极端低利率环境将损害银行经营,目前看,这种担忧可以打消。
 4
下半年货币政策展望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总量适度的货币政策将更强调“直达性”,在总量上适度、结构上优化。货币政策也面临“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政策前瞻性。就具体的货币工具而言,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工具都是可选择项,再配合货币政策传统机制的疏通,资金便能更加有效地直达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郭建伟认为,下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更加灵活适度,不仅要继续逆周期调控保持总量适度,与经济复苏实际需求相匹配,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价格调控也要适度,利率水平可以适当下行以推动贷款实际利率持续下行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但不能越低越好,要防止体系内套利空转,重点提高LPR的利率传导效应,让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叠加作用于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廖志明认为,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的复苏,针对疫情的特殊货币政策将逐步退出,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从强调更加“灵活”转向更加“适度”。宽货币政策早在五月份已有微调,二季度金融机构超准率逐月下行,6月末仅1.6%,达到过去四个月之低点。一二季度应对疫情的各项政策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宏观杠杆率。经济复苏之下,稳杠杆将重新成为重心,宽信用政策适时调整,预计社融增速将于10月见顶,此后将逐步回落。贷款利率或将见底回升。随着经济复苏,个人及企业融资需求改善明显,宽信用政策微调后,贷款利率或将见底小幅回升。他认为,2021年上半年GDP增速将超过10%,央行逆回购及MLF等利率构成的政策利率或将上调,中短期内LPR利率下行阶段或已结束。
注:本文综合了IMI专家以及新浪财经等媒体的报道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