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事件:7月4日,央行公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金融运行、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宏观审慎管理等八大方面全面回顾了2016年金阅读全文
事件:7月4日,央行公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金融运行、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宏观审慎管理等八大方面全面回顾了2016年金融体系运行情况,并对2017年予以展望。此外,报告还单列了两个专题报告:《促进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和《存款保险的市场化风险化解机制》。
一句话点评:央妈真的要当大管家了。
核心结论:总体来看,《报告》的主要观点是去年底以来几大主要会议和政府文件的全面展示(包括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425金融安全会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央行货币政策报告2016年版和2017年1季度版等),以下七大方面观点值得特别关注:
- 1、凸显央行“大管家”地位,统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势在必行;
- 2、定调资管业务监管思路,着力消套利、破刚兑、控杠杆、少嵌套、盯非标、强统计;
- 3、国际上可能出现更多黑天鹅事件,国内风险不可低估;
- 4、“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主基调延续,金融监管转向尚待时日;
- 5、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风险,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将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
- 6、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边际趋紧;
- 7、期货市场迎契机,未来食品价格波动性和国际联动性有望加大。
一、凸显央行“大管家”地位,统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势在必行
自2005年第一本金融稳定报告出炉以来,今年已是第12本了。经历了一个轮回,
在日前国家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之后,央行“大管家”的地位更加凸显。
《报告》第八部分“宏观审慎管理”单列专栏,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三种主要组织结构模式:1)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中央银行,由央行董事会或行长做出决策。如果监管机构独立于央行之外,则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上财政部);2)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央行内设的专门委员会。这一做法有利于防范央行的双重职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间的潜在冲突,同时也可以允许微观审慎监管部门的代表及外部专家参与政策制定;3)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一个独立于央行之外的跨部门委员会,通过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共同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方式来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
可以发现,这三种模式是对近几年各界关心的“一行三会”合并方案的回应。
目前我国选择了第三种模式,即成立由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今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破天荒”单独就金融安全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加强金融监管,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本次《报告》至少有6次提及要“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并且就“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出了明确对策。可以预见,在日前流传的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将进一步落实,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还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也有望实现。
二、定调资管业务监管思路,着力消套利、破刚兑、控杠杆、少嵌套、盯非标、强统计
《报告》单列了一个专题《促进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对我国资管行业发展历程、资管业务类型与合作模式、资管行业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做了全面阐述,这是央行
首次公开、系统性地阐述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监管方针。
- 资管行业存在的五大问题,直陈要害:第一,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第二,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第三,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第四,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第五,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具体地,如:银行表外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中投向非标产品,保险机构“名股实债”类投资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嵌套产品结构复杂,底层资产难以穿透;部分资产管理产品以自有资金或资金池资金确保预期收益,无法与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充分隔离等。
- 资管行业监管的六大对策,对标“资管新规”:第一,消套利。要求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第二,破刚兑。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第三,控杠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第四,少嵌套。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第五,盯非标。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第六,强统计。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三、
国际上可能出现更多”黑天鹅“事件,国内风险不可低估
《报告》认为,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全球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可能出现更多“黑天鹅”事件(不过,客观地说,没有想到下半年来会有哪只黑天鹅,非要列举,英国脱欧与英国政局动荡、朝核问题可以算上)。
从国内看,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区域和行业走势持续分化,挑战和风险不容低估。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一些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存在隐患,热点城市高房价和部分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并存,金融产品创新无序发展等风险值得关注。
四、“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主基调延续,金融监管转向尚待时日
风险和监管两个字眼在《报告》中频现,在中国经济金融运行、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宏观审慎管理等7大维度都体现出“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的主基调:如:“2017年要把防控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全面从严监管”、“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宏观审慎管理”、“重点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等领域的风险,密切跟踪交叉性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等。
五、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风险,调控不会放松,将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逆周期调节
《报告》指出,2016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局部泡沫风险,表现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分化,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偏高、上涨过快,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差距拉大,呈泡沫化趋势,首付贷、房抵贷等产品与房价上涨相互强化,进一步助推房地产泡沫,新增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投放于房地产领域。《报告》指出,
要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包括:
第一,完善因城施策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督促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审贷管理,将“首付贷”等房地产场外配资行为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第二,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审贷管理,杜绝价格恶性竞争和“首付贷”等违规行为;
第三,做好房地产领域流入资金的管控和清理整治。对信托、理财、债券、资管计划、保险资金等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予以清理规范。
六、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边际趋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会议再次强调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央行官网7月4日公布),本次《报告》也指出,“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组织实施好宏观审慎评估,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逆周期引导和风险提示。”
鉴于全年经济不会大幅下行,政策具备较大腾挪空间,货币政策仍将稳健中性、边际趋紧。
七、期货市场迎契机,未来食品价格波动性和国际联动性有望加大
《报告》指出,“稳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继续深入论证和积极准备原油期货上市。择机上市白糖、豆粕期权。继续推进其他期货新品种上市。择机逐步退出股指期货临时性限制措施。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丰富投资者结构,夯实健全反映市场化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丰富ETF期权品种,继续推进股指期权上市准备。”此举意味着
期货市场将迎来发展契机,而随着白糖、豆粕等期货品种上市,会加大未来我国食品价格的波动性和国际联动性。
【原文链接】
熊园: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七大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