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鄂志寰:气候风险与国际银行业的应对

时间:2021年07月16日 作者: 

导读:

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香港财华社协办的“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五期于6月3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主题聚焦碳中和目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在会上主题发言。鄂志寰指出,中资银行在气候风险的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国际监管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气候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应对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阅读全文
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香港财华社协办的“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五期于6月3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主题聚焦碳中和目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在会上主题发言。鄂志寰指出,中资银行在气候风险的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国际监管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气候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应对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下为发言纪要:
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的气候风险的衡量与管理话题。
在后疫情时代,各国普遍推出碳中和承诺,气候风险引起当前全球金融机构的重点关注。对于气候风险的判断、识别和管控能力,将成为国际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评估上市银行应对气候风险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气候风险对银行业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气候风险给国际银行业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银行的贷款质量,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资产减值和核销,增加风险管控的成本,降低银行利润。在碳排放受到监管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情况下,高能耗行业的还款能力将出现变化。极端天气将影响一些区域的相关行业,比如说基础建设,勘探采集以及休闲旅游等。银行业需要对气候风险的影响过程和可能带来的利润变化提前做好准备,进行有效的评估。
第二,投资者和股东在评估银行业气候风险管理方面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开始把气候变化的风险纳入投资评估,国际银行业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出一些相应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选择银行的投资并争取保持稳定的评级。
第三,增加声誉的风险。国际经济金融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气候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银行的交易对手或者是银行的主要客户,对银行参与的投资和项目是否符合低碳,符合气候风险的管控进行一些新的评估。银行在从行业到项目的选择过程中,也面临一些评估不慎,或者是可能带来损失等情况,从而面临一定的声誉风险。
第四,银行业面临更大的国际监管压力。一些区域性组织陆续出台了严格的环保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针对上市公司的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制性要求越来越高,增加银行和客户风险管控的成本。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挑战,国际银行业普遍加强对于气候风险的管理力度。
国际银行业通常采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衡量环境变化的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和其它对银行信贷组合影响的程度。对于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数据收集方面进行必要的升级,来扩大测试行业的范围。
银行业把气候风险进一步划分为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实体风险又可以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实体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在传统银行业八大风险的分析框架下,对信用风险影响较为显著,增加一些授信项目风险违约的可能性,或影响抵押品的价值,以及提升主权风险,降低受到影响的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所以在信用风险的表现是更加严重的。从目前的评估情况来看,对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相对影响较为轻微,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随着信贷风险的增加,会降低银行业的资产流动性,甚至存在出现业务中断运营,影响补充现金流动性的可能性。此外,气候风险在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等方面各有不同形式的表现。
从转型风险和八大风险的匹配情况来看,转型风险增加了银行业某些客户行业的违约概率,比如说碳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可能增加银行判断新客户行业的风险稳定性的难度。一些没有达到预期的新技术,怎么样去衡量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问题。判断客户抵押品的价值波动的难度也有上升。同样,市场风险相对影响较为轻微,主要体现在对投资对象的一些行业的长期商品定价和股票、债券的价值的衡量方面。那么流动性利率风险表现比较轻微,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显然,在八大风险中,气候变化中的转型风险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国际银行业衡量气候风险有两个角度,一是进行量化来计算气候变化对银行业运营和声誉的直接影响,二是从评估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的渗透程度,以及这种渗透是如何反向传导到金融行业入手,来改变金融行业的业务方向、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
中资银行业在气候风险的管理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国际监管要求。从监管的层面上看,英国英格兰银行率先启动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19年底,英格兰银行把气候风险加入到银行业整体的压力测试中,出台了关于气候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的两年期探索性设想的文件,要求把保险和大型企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纳入到银行业的压力测试范围内,要求银行业对个别交易对象和客户进行单独的分析,设定情景假设的时间段,跨度甚至长达30年。
香港金管局、证监会等一些监管机构组成了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去年年底发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策略计划和行动纲领》,在六大策略计划中加强对于气候相关部分的要求。根据这个指引,香港金管局要求本地的大型银行参加气候变化的压力测试,包括测试极端天气带来的实体风险,对银行的直接影响和相关的税收增加和企业转型所带来的转型风险,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的潜在影响两个层面。香港一些大型银行开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提升气候风险的管理能力。中资银行在目前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架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气候风险管理措施,下面提四点建议:
第一,建议中资银行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银行整体的战略高度,从管制架构角度加强气候风险的衡量和管控。
第二,在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气候和环境的专业人员,提升相关风险管控工作的专业度。
第三,进一步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体系,把气候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因子纳入到银行的风控体系之中。
第四,采用科技等外部力量,开发、分析气候变化的量化管理和信用评估工具,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压力测试。
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提升中资银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在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债券、绿色存款等方面,满足投资者的绿色投资需要,提升银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