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钟正生、张璐: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了么?

时间:2016年08月24日 作者:钟正生 

导读:

一、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也许只是一个“表象” 通常所言中国第三产业日渐占据主导地位,指的是在名义GDP的占比(图表1)。从名义值来看,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二者差距不断拉大;201
阅读全文

一、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也许只是一个“表象”

通常所言中国第三产业日渐占据主导地位,指的是在名义GDP的占比(图表1)。从名义值来看,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二者差距不断拉大;2015年,名义GDP中三产占比达到50%,而二产占比下降到40%。 1 但倘若考察中国实际GDP的构成,则第二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图表2)。按世界银行统计,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GDP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占比由1996年的43.8%稳步上升至2015年的49.8%,同期第三产业从38.1%缓慢提升至43.4%。二、三产业占比同步上升,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可见,在剔除价格因素后,近年来除了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之外,中国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2 工业品价格下跌是造成第二产业占比名义上“缩水”的关键。上述从名义值和实际值中得出结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可从GDP平减指数中得到解释。2012年以后,大宗商品价格疲软不振,加剧了国内工业品价格的下跌(图表3)。第二产业价格指数由2011年底的近7%直线下滑至2012年一季度的1.2%,随后迅速跌为负值,到2015年底创下了-4.8%的历史最低水平。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价格指数下跌有限,仅由2011年底的8.3%跌至2015年底的3.3%。相对价格指数在二、三产业中的差异,促成了二产占比明显下降、三产占比快速上升的“表象”(图表4)。 3 4

二、第三产业价格指数被低估,令第三产业实际值被高估

实际GDP核算中,是利用相应的价格指数在名义值基础上平减而得。我国的物价统计对服务业和房屋价格存在明显低估,因此,即便看实际GDP,第三产业的占比仍然存在高估。 2012年以来,在工业品价格断崖式下跌的同时,我国服务品价格开始逐级跃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教育及住房等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感受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产生了较大分歧。2012年以后,普通住宅物业服务费累计涨价50%,市级三甲医院诊疗费价格上涨80%,一级园中班日托价格上涨近1倍(图表5)。但同期CPI居住、医疗和教育分项仅分别上涨9%、10%和12%(图表6)。 5 6 特别是,居民感受最深的房价上涨在CPI统计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分项。现行的CPI居住分项包含:建房及装修材料、住房租金、自有住房和水电燃料四个小类。其中,自有住房主要以住房估算租金进行衡量,无法充分体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2012年以来,我国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涨价11%,特别是一线城市价格累计上涨达70%。这部分统计的缺失,是造成我国CPI统计整体上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CPI是核算第三产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核心指数,而PPI是核算第二产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核心指数,因此CPI的低估导致第三产业的GDP平减指数被低估。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实际值存在高估,从而上述以实际值衡量的第三产业的占比亦被“夸大”。

三、经济转向第三产业引领之时,往往便是经济增速中枢下移之日

从上述分析来看,近年来所谓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可能只是由相对价格变化造成的表面现象。但向前看,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依然势在必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弭和经济逆全球化的加强,第二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趋于弱化;而中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都意味着第三产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未来我国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势将取得实质进展。然而,当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力时,中国经济或许难以实现理想中的“中高速”增长。 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和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990年代初的60%上升到2002年的70%,同期韩国服务业占比由54%上升到60%。两国GDP增速在此前后均明显“下台阶”:日本GDP增速的中枢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4%左右,下降到2000年以来的0.6%左右(图表7);韩国则从上世纪70年代约10.5%的高速增长,降为2000以来约5%的中等增速(图表8)。 7 8 这种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相应地GDP增速中枢下移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原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服务业占比从65%提升到75%的过程中,其GDP增长中枢也从5%下降到了2%(图表9)。可见,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第三产业的效能似乎远弱于第二产业。 9 这种国际经验事实在理论上并不难解释。第三产业不支持经济高增速,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我国第二产业单位就业所创造的实际GDP,长期以来持续高于第三产业(图表10)。且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加速上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反而趋于停滞。因此,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比的上升,相当于劳动力从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到低生产率部门,经济增速必然随之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来,在实际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却快速提升,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下降不无关系。 10 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受制于外需低迷和人口红利消减而渐趋萎缩。不管是出于主观愿望也好,形式倒逼也罢,中国经济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应是大势所趋。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均表明,第三产业引领的经济,难以维持较高增速。这是中国经济在第三产业占比逐渐超出第二产业的关键节点上,在“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拿捏权衡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冲突。或许,只有在逐渐淡化经济增速目标之后,才能真正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长质量的提升。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