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11月金融数据最新分析:信用扩张已见顶?听听宏观首席这样说

时间:2020年12月11日 作者:IMI 

导读:

12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前值1.4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前值6898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
阅读全文

12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前值1.4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前值6898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长10.7%(前值10.5%),M1同比增长10%(前值9.1%)。对此,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IMI研究员、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等,纷纷第一时间给出深度点评。如何看待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信用扩张是否见顶?实体经济是否依旧能保持向好趋势?如何指导大类资产投资?本文特将几位IMI成员的观点整理如下。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信用扩张见顶?

11月社融2.13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相较于前值13.7%下降,为12个月以来首降。对此,市场分析普遍认为信用扩张基本见顶。

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11月金融数据释放出本轮信用扩张基本触顶的信号,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一些线索。总量上,社融同比增速13.6%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一则政府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年末尾声,二则直接融资受到永煤违约事件的影响,形成拖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社融拐点略提前于我们的预期。结构上,企业长贷本月同比多增1681亿,幅度较前值有所收敛。并且,严监管下委托和信托贷款继续压降的同时,本月未贴现票据也继续收缩,伴随表内票据融资出现了下半年来的首次新增,背后或与疫情后高增的开票陆续到期有关,同时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以票据替代短贷的可能,但规模估计不大。

IMI研究员、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指出,中性假设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从13.6%降至10.7%-11.6%,直观看信用环境将显著收紧,但本质看是结构性紧与结构性松并存:本轮信用收紧,主要对应的是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或打击票据与结构性存款套利形成的资金空转问题。这类新增信用没有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活动,需要优先去掉这部分杠杆。

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同样认为,社融增速或已见顶。11月末社融增速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至13.6%,迎来拐点,19年年中以来社融上行阶段或已结束。随着稳杠杆重新成为政策重心,预计社融增速已进入下行通道,预计20年全年社融达35.3万亿,社融增速13.6%。

2

信用收紧,实体经济是否向好?

信用见顶,是否还足以支撑实体经济?宏观经济稳步向好的趋势,是否仍可持续?

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信用扩张的触顶不等于当前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将就此剧烈转向。融资需求仍然不弱,对实体投放的信贷本月维持千亿级别的多增,企业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实体流动性积极向好,信贷不弱配合年底的财政支出,M2本月小幅回升到10.7%,M1同比更攀升至10%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可以预计拐点将在明年年初,触顶16%左右,再伴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落、表外融资的收紧和财政力度的收敛而开启下行,于2021年底回落至8%左右。

此外,信用扩张虽然基本触顶,但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用仍在继续释放,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仍在强化。最直接的观测指标就在持续快速上行的M1。M1同比对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和大宗商品价格具有稳定的领先关系(1年左右),M1高增代表企业资金的活化比例持续提高,经营和生产行为持续活跃,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持续强化。顺周期修复的动能预计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高景气度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二是消费复苏服务业和耐用品量价回升可期,三是制造业投资上行趋势明显,上游投资(取决于前期工业企业利润和大宗商品价格)、中游投资(取决于出口和汽车需求)、下游投资(取决于消费的复苏),都看到积极的信号。

因此,尽管信用周期基本见顶,但经济逐步升温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熊园团队经过测算认为,信用收紧主要是结构性紧,但与实体经济仍然匹配,实体经济端尚未收缩。据测算,中性假设下今明两年名义GDP增速为2.8%和11.4%,社融增速分别13.6%和11.2%。测算新增社融占当年名义GDP比重,2020年为34%,2021年可能回落至28%,但仍高于2018和2019年的24%和26%,说明2021年信用环境与实体经济仍能大致匹配,金融条件仍有望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经济复苏也持肯定态度。11月新增贷款1.43万亿(10月6898亿,19年同期1.39万亿),同比接近。今年前11月新增贷款已达18.38万亿,同比多增2.71万亿,且多增主要由对公信贷贡献。四季度进入平稳收官期,更多是为明年初储备信贷项目。当前,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信贷需求较旺盛。M1增速升至10.0%,除了经济活性提升外,也有企业结构性存款压降之因素。M2增速环比升至10.7%,M1-M2剪刀差已明显缩窄,佐证国内经济持续复苏。

3

大类资产投资怎么看?

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是否已经到来?行业、权益、利率等方面投资分别如何看待?

张瑜给出了对拐点和市场定价的判断。结合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没有到来,或待到明年二季度,权益上半年好于下半年,利率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对于权益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超额流动性,即M1同比-名义GDP同比,决定了估值的变化。明年一季度之前,M1同比和名义GDP同比同步修复,权益压力不大。但关注一季度之后M1回落带来的超额流动性收缩,或形成杀估值的压力,指数估值承压,行业估值中性收敛。结合对于经济基本面修复动能的判断,预计“景气度向上+估值分位数偏低”的这部分行业出现戴维斯双击个股的可能性最高,包括专用设备、轻工、化工、电气设备、非银金融、采掘、有色,需认真把握。

对于利率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社融-M2同比,决定了利率的拐点,代表广义资金供需领先利率2个季度左右。影响定价的基本面指标则是工业经济名义增速,决定了利率的中枢,代表经济可以提供的回报,同步于利率变化。综合来看,两者决定利率长期趋势性机会仍然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左右,10y国债利率全年在3~3.5%之间震荡概率较大。

值得注意的风险,包括表外融资收缩和国企违约的负面冲击超预期。

熊园研究了社融存量增速对经济增长的领先性是否稳定、“货币-信用”周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逻辑是否发生变化、社融见顶领先利率顶的关系是否稳定,他们指出,鉴于2020年经济活动阶段性停滞、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在,尽管创新货币政策直达企业,但大量新增债务冗余在金融部门或借新还旧,社融对经济的支持不能从创造增加值部门充分体现,由此,本轮社融对经济的领先时间可能被拉长。随着信用流向的变化,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向意义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倾向于认为,本轮利率趋势性见顶回落的时间也有可能被拉长。维持年度报告观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有望从当前的3.3%左右震荡向上寻顶,配置价值凸显,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应是经济基本面转弱之际,第一次可能是年底或2021年Q1(环比实质转弱),第二次可能是2021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疫情前甚至更低)。

廖志明给出了银行业投资建议,认为经济复苏强度或超预期,银行股估值有望上行。年中以来,PMI持续上行,这轮经济复苏的强度或超预期。经济复苏流动性收紧,类似17年,这种宏观利率环境对银行股相对利好,低估值银行板块有望上行。当前位置,基本面较好的兴业、光大、长沙、南京、常熟银行估值仍低,性价比凸显。此外,流动性收紧之下,负债优势明显的四大行+邮储逻辑改善,值得关注。全国性银行H股亦值得重视。但也要注意经济失速、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金融让利、息差大幅收窄等风险。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