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当前规模约为33万亿到3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95%。如果出现极端事件,这一数字还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如果美国的债务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累积风险将爆发,未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全球经济和金融风险。 查看全部...
  •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本企业出海历经波折,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投资目的地、企业规模、行业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特点变化。政府通过多种举措提供支持,当下日企在全球产供链重构背景下积极调整布局。其经验为我国企业出海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借鉴。 查看全部...
  •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性改革的复杂形势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积极宏观政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财政政策需加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激励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挥对内需扩张和消费升级的引导效应;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结构性引导能力,拓展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稳定功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协同发力,为新质生产力构筑成长沃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查看全部...
  • 供应链作为连接全球经济的关键纽带,涉及产品、服务、数据及资金的跨国流动与互动,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全球供应链融资效率为核心,结合多国多产业国际贸易模型,探讨金融支持如何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效率进而影响各国居民福利。本文深入分析了贸易战、自然灾害、经济制裁等冲击对供应链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和全球金融合作的重要意义,强调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显著提高供应链安全性与全球福利水平,为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政策参考。 查看全部...
  • 在2025年1月11日“第29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以《金融强国:中国之路》为题,系统阐释了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核心框架。吴晓求指出,金融强国需以“双支柱”战略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二者互为闭环,前者需通过自由化夯实国际支付功能,后者则须建成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 查看全部...
  • 2025年特朗普上任以来,反对拜登的各种政策,除了在美国国内发起巨大的变动,更是对全球形成了各项冲击,尤其以对乌克兰问题的表态,信号最为突出。 查看全部...
  •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近日在《学习时报》撰文《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 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文章表示,以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政策层面,持续完善激励约束工具配套,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作用;落实层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查看全部...
  • 赵锡军:解读中国经济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5-02-26
    稳健货币政策十多年后,首次转向适度宽松。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第五届(2025)人大重阳迎春论坛上发言指出,2025年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经济将会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回升。 查看全部...
  • 王芳:剖析全球债务扩张

    发布时间:2025-02-24
    2023年底,全球公共债务规模达到97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9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在极端不利条件下,未来债务水平可能在三年内达到GDP的115%。在此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全球债务问题的发展与影响。
    本文指出,对债务风险相对可控,仍有发展空间的国家,要以促进债务国可持续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为导向,推动在发展中化债。若需债务重组,应对违约的原因加以仔细甄别,并进行债务可持续性评估,丰富债务处理工具,选择合适的重组方式。探索使用债转发展工具,以债转发展逐步替代债务减免。 查看全部...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好三对关系:第一,要协调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持续提振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没有投资就没有消费,二者不可偏废;第二,要协调好信贷资金和耐心资本的关系。信贷资金是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来源,但其在高风险项目中存在局限性,而耐心资本则更适合承担高风险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任务;第三,要协调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2025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仅靠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实体经济中的所有问题,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支持,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消费升级。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