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进程受挫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本土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新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IMI副所长宋科深入探讨了这些变革对跨境支付体系提出的新挑战,集中体现在互操作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文章核心观点为:提升跨境支付的互操作性能有效支持供应链的本土化迁移与多元化拓展;增强便捷性可显著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助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而强化安全性则是抵御金融制裁风险和网络攻击、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为此,文章呼吁推进自主支付系统建设、加强国际标准合作并积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跨境支付体系,为应对全球供应链变革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查看全部...
-
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高企、货币超发以及美债实际收益率持续走低,正在削弱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使得各国央行开始寻求替代性的储备资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黄金为代表的传统储备资产开始面临新的挑战,而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总量恒定的数字资产,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关注,成为新型的储备资产选项。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央行已开始试探性地接触或布局比特币。例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通过持股公司间接持有比特币,显示出对其作为长期价值储存工具的认可。对于通胀高企、法币贬值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比特币更可能成为其应对传统货币不稳定、重塑储备结构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全球金融秩序面临重塑、美元主导地位逐渐动摇的趋势下,比特币正在由“投机资产”逐步向“战略储备资产”转变,其在全球储备体系中的地位值得持续关注。“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中国经济面临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等多重挑战。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国际上,欧洲央行自2024年中启动降息周期以提振经济,美联储与英国央行在数轮降息后转向观望,日本央行则在结束长期负利率后逐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压力。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如何?“全球金融周期”这一新的概念框架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全球金融周期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美联储、欧洲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进而探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全球金融周期中的关键作用。 查看全部...
-
在特朗普2017-2021年任期内,美国在军事、外交、经贸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相关政策调整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2025年1月,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其第二届任期的政策调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出口管制政策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不断显现,也成为特朗普实现“美国优先”主张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框架,重点剖析了2017年以来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进特征及主要影响,并就特朗普新任期内出口管制政策的可能演进方向进行展望,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IMI财经观察”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自20世纪80年代推出以来,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广泛用于衍生品、贷款、债券等各类金融合约的定价。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爆发的操纵丑闻暴露出其报价机制的严重缺陷,加之无担保同业拆借市场的萎缩,使得这一曾支撑超过370万亿美元合约的利率指标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全面回顾了LIBOR的运行机制、操纵动因与制度性弱点,梳理其退场过程及全球金融市场围绕SOFR、SONIA、€STR等新一代无风险利率的替代路径与应对策略,并深入剖析各国在合约过渡、法律衔接、市场流动性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在此基础上,文章聚焦中国LPR与SHIBOR制度,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在市场化、透明度、报价机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应加强制度监管、扩大报价基础、完善备用条款机制,推动构建更加稳健、公信、适应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中国基准利率体系。 查看全部...
-
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具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各类资本的长期投资意愿不足,以价值为导向的资本市场生态尚处于发展阶段,日益凸显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议题,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指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现特转载有关发言文稿,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5月4日,第28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米兰举行,讨论全球及区域宏观经济形势、财金合作等议题并发表联合声明。会议一致通过了在清迈倡议多边化下新设以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的快速融资工具相关安排,并明确了清迈倡议机制化下一步讨论方向。此次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召开,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财金合作战略更新、以人民币为代表的快速融资工具的设立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哪些机遇和发展?区域金融安全网构建有何影响?
针对如上问题,“IMI财经观察”特别邀请了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以及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就本期话题分享了真知灼见,并综合相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查看全部... -
2025年4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53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技术驱动的财富管理变革:AI、大数据与区块链的创新实践”。
中国国际经济首席数据治理专家田力发表主题报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中信智库专家周萍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IMI货币金融圆桌会议青年成员赵宣凯主持。 查看全部... -
2025年4月2日,美国新一届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多国寻求与美重启贸易谈判,而中国则迅速出台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商品加征同等关税、将部分美方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相关企业启动反倾销和反垄断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4月22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5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2.8%,其中美国增速下调至1.8%,为发达经济体中调整幅度最大。IMF指出,政策不确定性、贸易紧张局势及需求疲软是主要抑制因素。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作为应对外部冲击、稳定通胀预期和总需求的核心工具,其作用更加凸显。尽管近年来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对外依赖程度持续下降,但当前关税摩擦与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仍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挑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二是评估关税冲击对进出口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最优货币政策应对;三是探讨在复杂外部环境中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与策略选择。 查看全部...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其国际化进程不仅关乎欧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欧洲中央银行(ECB)对欧元国际化战略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被动中立”逐步转向积极的“地缘政治化”推进。本文旨在梳理欧元国际化战略的动因演变、政策工具分析及其对欧盟经济的双向影响,以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查看全部...
名家专栏EXPERTS
热门视点HIGH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