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全球化深入发展以来,全球供应链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性和韧性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国际货币金融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金融体系在提升全球供应链包容性和韧性中的关键作用。金融体系通过融资、风险管理和支付三大功能,不仅可以缓解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难题,还能够降低风险和汇率波动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升全球居民的福利水平。 查看全部...
-
自2024年底重提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今,市场并未等到憧憬中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市场猜测,这或是因为2024年10月以来,受美联储宽松预期减弱、特朗普交易回归(包括关税威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对央行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形成掣肘。而笔者以为,统筹经济内外部均衡只是部分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净息差的约束加强。 查看全部...
-
金融支持是保持民营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缓解,但其发展仍面临着宏观政策目标不协调、传导不畅通、结构不平等和微观企业需求多样化、风险多元化、创新专业化的严峻挑战。未来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增量保质为要求推进财政政策落实、以就业为重心协调金融支持政策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为手段培育耐心资本发展创业资本,推动金融支持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贡献、实际需求相适应。 查看全部...
-
跨境支付安全性能够缓解金融制裁风险,确保在发生金融制裁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备份渠道”进行必要的跨境支付,维持供应链稳定。跨境支付安全性还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网络攻击造成的支付暂停、资金丧失、信息泄漏,甚至供应链中断问题。采用现代加密通信技术的跨境支付体系有助于对资金实施监控、全面追踪,有效防范黑客网络攻击,防范交易信息泄露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 查看全部...
-
跨境支付便捷性指的是跨境支付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跨境支付便捷性能够提升供应链资金流转效率,同时助力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现有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 “新”,即新模式的改进、新技术的采用、新机构的引入。 查看全部...
-
我国自1994年设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至今已有30年历史。政策性银行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商业银行“干不了”和“干不好”的重要业务和职能,在各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当前政策性银行面临着一些新要求新挑战,亟需提升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明确其政策性定位,发挥其独特优势,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力,为我国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查看全部...
-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是使某地区的跨境支付系统或机制能够在其他地区结合使用的技术或法律兼容性。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主要基于三个方面:时间上互操作、标准上互操作、技术上互操作。跨境支付体系互操作性一方面满足供应链本土化跨境支付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支持供应链多元化拓展,保证供应链安全稳定。 查看全部...
-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新趋势。跨境支付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分工及跨境贸易活动紧密相关,其技术和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供应链的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变革也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互操作性(在广度上实现支付系统广泛互联)、便利性(在深度上实现跨境支付快速便捷)、安全性(保证跨境支付安全可监管)为代表的跨境支付体系变革为供应链变动趋势提供应对方案。 查看全部...
-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因改革而生、为改革而行,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发挥了基础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利率自律机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查看全部...
-
本文从国际货币体系和中美贸易格局视角探讨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特征。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面临满足国际清偿力和维持美元信心之间的矛盾,美元“武器化”破坏了国际金融规则,加大了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贸易格局方面,美国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违背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则,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与灰色地带产业政策不利于全球贸易发展。 查看全部...
名家专栏EXPERTS
热门视点HIGH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