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其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一以贯之的主要方向。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金融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提出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本文原题为《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文章借鉴国际金融强国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发展实际情况,从“大金融”的视角,强调中国要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增强货币信用,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活水有机结合,提出了十条实现金融强国梦想的重要战略路径,为当前我国实现“金融强国”战略点明方向。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11月24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了新动力,为全球发展事业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了新平台,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基于此,IMI特推出此文,深刻解析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公共产品提供具有的时代意义。 查看全部...
-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日益增强。在金融数字化、国际支付体系不断改革的新时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陆续推出港元业务、CIPS汇路指南服务、CIPS数据洞察、直参轻量化接入方案等新产品、新服务,进一步提升其跨境支付的速度和透明度,提升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为全球金融提供了可靠的公共产品。 查看全部...
-
净息差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作为评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向来为市场所重点关注。近些年我国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见图1),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跌至1.74%,比2022年底降低17个基点,比2021年末降低34个基点。其原因是多样的,如国家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号召、LPR的持续下调、市场利率走低、贷款置换等,这些因素都对净息差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查看全部...
-
完善金融治理体系与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体系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实体经济过度负债在金融体系的镜像。正因如此,我国政策层将实体经济高杠杆(高债务)视为当前我国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对此,一个亟待研究厘清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债务究竟如何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实体经济债务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债务周期解释框架,统筹考虑多项因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探究实体经济债务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机制和路径,有助于政策层、金融业更好地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实体经济债务与金融系统性风险之间的联系。“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构建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结构化资本市场体系,提升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查看全部...
-
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代中国金融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是区别于发达国家对金融本质理解的显著特征。 查看全部...
-
日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分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查看全部...
-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呈现七大变局。而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国内经济稳中求进亦面临相当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在这个时代交替的历史新转折点上,传统的概念、要素和理论范畴需要重新定义,而定义本身就是充满风险挑战的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智能活动,概念和方向的清晰和准确是行动有效的前提。 查看全部...
-
目前,我国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到了关键时刻,既有普惠金融自身实践中显现的问题弊端,也面临着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外部制约。未来十年要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着力在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普惠金融发展上下功夫,强化政策引导和金融监管,促进普惠金融实现可持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查看全部...
名家专栏EXPERTS
热门视点HIGH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