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牢牢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是人民币国际化全周期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具备政策先发、规模及结构多元化等优势。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发展受益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又可以从强大的货币、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未来可通过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协调配合、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开展跨境业务、丰富离岸人民币生态体系、提升香港人民币枢纽的辐射能力、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高质量发展。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如何改革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降低非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积累储备货币的必要性,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要点之一。国际货币体系碎片化的进程已经开始,未来可能产生基于地缘政治基础的货币集团。中国应当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努力维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多边国际组织的权威,推进不同形式的国家间的金融合作。 查看全部...
-
10月23日,2024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暨“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做好五篇大文章”研讨会在京举行。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等嘉宾参与讨论。他们针对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发表观点,提出金融体系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金融体系中大型银行的重要作用,为科技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服务科创金融。要进一步聚焦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七种武器,推动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IMI财经观察”特整理此文,以飨读者。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宗鑫围绕“跨境风险传播与防范”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高水平金融开放能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金融开放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跨境风险传播的渠道。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我们需及时掌握金融风险跨境传播的时机和程度,确保供应链和金融安全。强化金融体系功能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多元化支付体系可减轻汇率风险,应对地缘政治冲击。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IMF)、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大湾区金融论坛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宣讲会”顺利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他指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开启宏观政策的三重调整,即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加码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应着力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扩大开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他强调,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转型的适配性至关重要,要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中国经济已呈现趋势性恢复态势,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查看全部...
-
10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分论坛三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作了“数字人民币海外发展的建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主题演讲。他表示,数字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人民币应抓住这一机遇,以数字化为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查看全部...
-
10月23日,2024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暨“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做好五篇大文章”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度引导,政策引导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保护市场机制。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针对资本市场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链由四边形变成了五边形,此次创新性工具的出台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向现代化中央银行转型的关键一步,对资本市场发展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减税和扩大支出来稳定经济预期。财政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长期增长,当前是财政政策发力的有利时期,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并优化财政体制以提高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查看全部...
-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人民银行在借鉴国际经验及现有再贷款和央行票据互换(CBS)等工具基础上,与证监会和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共同创设了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本次推出的创新工具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是央行首次设立用于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IMI财经观察”邀请了IMI特约评论员郭建伟和邱志刚分别从政策目标、市场流动性、上市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四个角度,对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这些工具不仅体现了央行在引导资金流向和支持经济稳定方面的政策意图,还通过提升市场流动性、推动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在新征程上,要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应充分认识数字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教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应牢牢抓住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查看全部...
-
2024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宣布设立“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标志着中国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落地。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正在多层次稳步推进。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积极参与。2024年9月18日,美联储在议息会议上宣布大幅降息50个基点,正式开启降息周期,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某些时段,我国股市与汇市的同步震荡现象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忧虑,因此深入了解我国股市与汇市的互动机制,对于维护我国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IMI财经观察”特别邀请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及IMI特约评论员、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博士分别就本轮货币政策将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对外部投资者有何影响,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外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中长期信心等问题展开对话,具体观点整理如下: 查看全部...
名家专栏EXPERTS
热门视点HIGH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