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
金融创新是实践,但需要理论先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金融人才需要理论。这些年来金融学理论在经济改革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不发达,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信用阅读全文
一、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
金融创新是实践,但需要理论先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金融人才需要理论。这些年来金融学理论在经济改革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不发达,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信用归银行”,除了银行融资外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形势和融资渠道。50年代中期,甚至把商业信用全部都去掉,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不允许企业之间的借贷,除了银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信用形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学叫做货币银行学。当然货币还是存在的。在1958年有一批学者说社会主义不存在货币,社会主义货币是劳动券,不是货币,但发展到最后货币还是货币。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货币银行学就是货币信用学,而且信用就是银行信用,在当时非常之简单。
在这个方面,黄达教授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所做的贡献居功至伟,是中国金融理论的奠基者,创始人和领航人。黄达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于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学本身,走出一条金融教育的新路。1955年,黄达发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本质与职能》一文,介绍当时苏联理论界关于货币理论的政策。在这一时期,他主编了《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人改编的第一本金融学教材,是在翻译苏联的《金融学基础》上编撰的,这本书一直流传很广。后来这本书被普遍使用,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还是使这本书做教材,后来又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这两本书是关于信用和货币最早最成熟的书。
改革开放以后,黄达开始注意财政信贷平衡问题,研究财政信贷中平衡与理论。他主编了《社会主义财政信贷问题》,不但把货币资金、财政金融连接为一个科学体系,而且从经济生活、货币层面宏观均衡论证了对这些综合和教学的必要性。后来,黄达接连发表很多篇论文讲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问题,1983年他又编写了《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该书收集了他多年从事货币金融研究的问题,建立起了完整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理论体系。
之后,他开始研究“大金融理论”,也就说所谓“大金融”的思想。2001年,在他发表的一本论文集中的第一篇《金融学学科建设设想》,集中地表达了他探讨金融学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文集中他提出宽口径金融和窄口径金融的问题,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层面,把“大金融”的思想完全提出来了。
2000年的春夏开始,黄达利用三年的时间带领同事将《货币银行学》升级为《金融学》,于2003年正式出版,为21世纪初中国金融学学科建设再次贡献一本经典之作。这本书是一个大作,《货币银行学》变成《金融学》,而且将宏观、微观、国际化等内容全都包括进来了。所以2004年《金融学》的出版是金融学本身和金融教育的创新与革命,到现在为止全国很多学校还是用这本金融学的教材。
2008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海南三亚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中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与学科建设大会,83岁高龄的黄达老师不仅参加研讨会,而且还向会议提交一篇论文——《金融学科建设是否面临攀升一步的转折点》。论文不仅回顾了金融教学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重申必须发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广义金融学。会上黄老师赞成将金融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现在金融学涵盖的面很广,包括管理都有金融学共性和问题,将之放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已经无法涵盖。
在黄达教授思想的影响下,我本人的“大金融”思想理论也开始形成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我的两本书里。第一本是《货币金融学》,这本书影响很大,很多本科生受到这本书的启发。2008年我出版了《货币金融管理学》,那本书是全国第一本叫“货币金融学”的书。这本书本人从管理角度去讲金融。从管理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管理,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银行、外汇、利率实际上都是管理。这本书也是《货币金融学》,但是从管理角度讲,也可以叫高级货币金融学,但是它是一个管理学。因此,金融理论、金融教学是不断的在发展、创新,是根据中国和国际金融的实践发展而得来的。这也是改革开放、金融国际化的产物。世界的金融业兴旺发达,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金融工具不断地创新,金融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金融经济或者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就无法运转,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我在《货币金融管理学》的前言里,专门提出创立广义金融学,就叫现代金融学。广义和现代金融学包括多种内涵,比如说从金融市场与企业经营角度应该包括货币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学。书中第一篇文章题目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银行的作用》,当时不承认商品经济,但没有商品经济是没有金融的。
二、中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建立中央银行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信贷银行,管农业的都是在下属机构、局级单位,但这与改革开放是很不适应的。我们需要多种金融机构,多种银行机构。所以从1979年开始银行改革,首先把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出来。中国银行原来隶属于外汇管理局,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外汇专业银行。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但事实上不是银行,而是财政的拨款预算单位,管财政基金,也独立出来,建设成一个长期信贷银行。这样,改革最初就形成了“四龙治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但问题是,四龙治水群龙无首,而且中国人民银行自己有工商信贷,又管理其他银行,产生了矛盾和麻烦。所以当时理论界提出建立中央银行体制。但是在当时,中央银行体制是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同意中央银行就等于同意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从1980年开始争论,一直到1983年9月,中央终于下决心将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变成一个中央银行管货币管理,不发放信贷,它的工商业务交给随后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所以中国工商银行现在这几家银行里历史最短,但发展最快。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21号成立。建立中央银行体制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它把管理和信贷分开了。但是当时还不能够提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也是资本主义,所以分出来以后都叫专业银行,工商银行管工商信贷,农业银行管农业信贷,中国银行管外汇,建设银行管城市信贷,这是专业。但事实上这种“专业”是“不专业”的,因为工商银行还管理部分农业信贷,农业银行也管理部分城镇信贷。所以叫“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非常不合理。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管理,一直到90年代正式承认商业银行地位。随后又成立了很多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原来也有,但以银行贷款为主。1990年开始发展资本市场,到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形成,除了上交所、深交所主板,还有创业板、新三板,以及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等。当时鼓吹发展资本市场是挨批的,因为资本市场是最资本主义的形式。在1985年的宏观经济会议对股份制和资本市场进行了否定,认为在落后国家资本市场是没用的,中国要发展资本市场得二十年以后,但中国1990年就发展了。
(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形成了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人民币逐渐国际化非常明显。今年刚刚加入SDR,意义十分重大。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是封闭的货币,不得出国,所以人民币和国际隔绝。后来逐渐开放,发展到周边地区也用人民币互换货币等等。但是整个货币体系还是美国在控制,世界结算的64%、65%都是美元,美元一波动世界货币都波动,不管升值还是贬值、升息和降息都一样,美联储可以决定作用。所以周小川几年前提出来要搞“超主权货币”,但实际上历史来说美元就是定价标准,小川同志没拿出来合适的办法。而恰恰利用加入SDR,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大家都可以储备人民币,也可以在国家层面上使用人民币结算,意义非常大。当然现在美国占的份额40%多,人民币才10%,这个是长期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金融诞生是货币诞生,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货币引起的。
(四)形成完整的金融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
我们起草了很多金融法律,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另外目前形成的“一行三会”监管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
三、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
(一)深化银行体系改革,加强为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银行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我们有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但没有解决经济上的很多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小企业还是贷款难、贷款贵。在一次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领导说,新增贷款50%以上都给了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代表表示并没有得到贷款。一直强调的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个“中”的涵盖范围太大了,四亿、三亿、一亿都是中等企业,概念模糊不清。
农村金融不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吗?不可以,农村的小额贷款公司很多,但是银行的改革出现贪大求远的问题,往往是先想办法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但实际成立以后它就进城了,并不为农村服务。农村逃税概率很高,每笔贷款手续很繁杂、金额小,而工商银行等一笔贷款几十亿。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都会想办法变成农商行,农商行进城变成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变成综合以后要向国际发展。所有银行都这样来做,中小企业怎么能发展?
另外是绿色金融问题。现在绿色金融的口号提得非常响,不能发展重污染企业等等,那么谁来发展绿色金融,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深化改革要求在贷款服务的对象上必须转变,大银行也要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个人服务。实际上,西方国家的银行,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很多转到个人金融业务,大有前途。
此外,金融机构如银行如何改革。现在提出银行要综合经营,比如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还有信托、保险。现在保税收入很多,发展非常快,都是投资连接保险。保费实际上是一个理财产品,老百姓看到的是投资收益,是真正的长期保险,但是投资理财又出现很多问题,即保险公司给不了承诺的收益。而银行做表外业务、收费业务,这样可以解决贷款收益不好的问题。所以现在银行改革的趋势一个就是第一,从小变大、从土变洋。第二,趋同化,大家都变成财政司了。金融学中讲银行是中介机构,银行存款不完全是自由资本,都是大众的存款,银行拿去投资证券及其他,把信用风险转化为了市场风险。西方的2007、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银行不务正业导致的。银行交易证券,出现市场风险然后管不了。
所以现在的改革要求银行必须在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发展其他业务,银行可以和证券公司联手,但是不能忘记自己是贷款机构、中介机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要处理好中介与财富管理的关系。中国已经进入财富管理的阶段,老百姓已经很有钱,1978年年底,全国储蓄存款余额10亿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110亿。很多有钱人有财富管理的需求,但是相当一部分银行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老百姓除了存款之外没有别的投资渠道,股票市场不完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二)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民间金融要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很多,现在的信托、保险、P2P公司,这些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不是银行,但在某种程度上起银行的作用。民间金融的定义现在还不清楚,这些都是属于影子银行。并不是影子银行都不对,而是影子银行需要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尤其是民间金融。
另外,民间金融要求利率放开。实际上民间金融是非常古老的金融,中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有民间借贷,但那种民间借贷有自主规律,包括台会、标会、窑会(音译)。农村过去婚丧嫁娶要开会,每人出200块钱,十个人两千块钱,内部借贷,窑会抽签写十个号,三个月必须还回来,并且收利息,然后换第二个人。这个会可以长期存在,大家都有利息收入,所有的会员分红。过去这就是民间金融,但是利息很高,三成利,有的叫“驴打滚”,这就是民间借贷,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尤其在南方地区很多。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宁波、温州开会非常多,那时候银行贷不了款,民众都是靠会来借款。这个会没人管就可能变质,变成这些人把钱拿走跑路,或者高利贷,或者变成地下钱庄。中国过去禁止民间金融,打击高利贷,这是标准的教科书化,实际上没有看见民间金融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起了很大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浙江等地区起了很大作用。我主张还是要发展民间金融,现在问题在于,正规的银行机构得不到贷款,所以我只有借民间金融。因此不是说当银行和民间贷利率相同就没有高利贷了,恰恰是因为正规金融机构没有钱,只能在非正规机构贷款,那就是物以稀为贵,利率肯定高。现在民间高利贷利率高达30%到300%。假设我们把渠道放开,真正用到实体经济上,需要首先合法化。
民间借贷,尤其是小额贷款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多是消费信贷,婚丧嫁娶联系起来,现在大多是为了生产,利率也有限制。所以只有民间借贷尤其农村金融做好,民间金融才有希望。
(三)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不是股票市场,或者说股票市场只是资本市场其中一部分。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并不发达,2014年IPO融资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9%。去年IPO规模差不多,但是有并购、再融资,大概占了4.9%,因此贷款主要靠银行新增贷款。去年银行贷款新增11万亿,但2009年以后基本上每年发十万多亿,货币增长很快。全世界中国M2增速全世界第一,但是贷款、发货币的效益特别低,1978年创造一块钱GDP需要增发三毛二货币,到去年我们创造一元钱GDP需要发两块钱货币。去年货币总量M2139万亿,但是GDP又下去了。
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问题,实际上货币是存在的,存在于过剩产业,包括房地产。所以我们主张通过资本市场来投资,资本市场规模得大。去年加上再融资7000多亿,货币11发行万亿,差距非常大。今年采取控制发行,还是出现很多问题。
因此,重点要发展还是要发展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不仅仅是股票市场,股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也可以。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创投,这样才能够调整结构减少杠杆。现在需要银行减杠杆、发展股权融资,但股权融资更大的问题在于要给投资者回报。很多公司不分红,或者象征性分红,去市场一炒就亏,实际道理很简单,比如买入股票时是高价,大概是发行价20块钱,涨到四五十了就放开了。但是放开的时候,是从最高点放开,然后一个一个加,但投资人已经买完了,因此永远到不了最高点,这就是中国股市。西方股市主要靠内部收益,而且提供招股说明书,明确提出比如至少5%的分红。如果5%分红不合适,公司筹备自由资本,不还给投资人本金,就只能20年以后才拿回来本来,考虑到通货膨胀,老百姓带实际上是亏损的。因此发展主权投资可能更好。其次是适当发展债券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实际上不发达、不规范,还要继续发展。
(四)规范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挑战和颠覆。实际上今后金融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包括交易、结算等等,使得银行反倒很害怕。这些发展改变了金融交易方式、金融支付方式,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区块链金融。区块链金融可能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朋友圈金融、熟人金融。在我的信任的圈里可以交易,可以结算,大家互相认识,而且是每人都有交易固定的帐户。这一块叫做区块链技术,结合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技术性的金融交易刚开始,但是它在互联网金融基础上又进一步了,最大的特点去中心化。另外它可以发货币,就是像比特币,在内部就可以交易,不通过中央银行。交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总结了它的三大功能,首先是支付功能,降低成本,速度很快;第二是信用中介,完全通过熟人,代替了银行;第三个是信用创造以及整体金融服务。现在政府等都在注意这个问题,北京、上海都成立了区块链金融联盟,学者都在关注它最新的发展。金融形势、金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越来越虚拟化、去中心化,可能速度越快、效率越高。上海成立区块链金融发展联盟,有四个目标,第一是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应用,第二是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发改革中应用,第三是区块链技术在完善上海地方金融综合监管中应用,第四是区块链技术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应用。区块链金融,就像互联网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最初是银行搞起来的,叫金融互联网,可以网上进行各种业务,但是它没有发展起来。马云异军突起,建立了淘宝网、蚂蚁金融,因此需要抓住时机。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中国目前体系来说是一行三会,过去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管,后来分成一行三会,而且在相当历史时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现在问题来了,第一,几乎金融机构都综合经营,工商银行有信托公司,光大有征信业务,金融保险有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混业经营下,单靠银监会监管是不可行的。第二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区块链金融的发展谁来管,互联网金融、P2P怎么规范。按照道理来说P2P只是平台,P2P不能拿自己的资金,或者收别的资金去贷款,它只是一个代理。这一块银监会的管理比较空白,只能规定不许乱集资,但是乱集资的定义说不清;其次规定必须托管,但有些托管的资金监管机构也无法得知。理论上应该“谁家的孩子谁管”,但现在金融的发展使得很多业务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就出现了坏孩子没人管,好孩子大家都去管,给管死了。
金融国际化以及综合经营有很多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但什么是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如何建立有很多方案。我认为应该合并三会,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都在新的监管委员会下。我还主张再增加金融创新管理局,把互联网、区块链金融等都归为这块来管。但是其他政策主张建立的不是一行三会,而是一行一会,一行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管货币和外汇,其他的由金监会来管,根据业务或者市场来管理。总体来说是两个思路,一个是一行一会,另一种是回归大一统。但实际上真正的大一统模式难以在中国实现。以美国最近的改革为例,改革给了美联储绝大部分权利,但它最大的长处在于管货币,所以证券管理出问题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
总结来看,金融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改革,否则金融发挥不了更大作用,而且会越来越乱,可能出现货币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