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重点是息差:全网最详细的拆解
经济下行期,银行处置不良需要消耗和计提大量拨备,使得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显著低于营业收入增速,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拨备侵蚀盈利”。2013年到2015年,上市银行“拨备侵蚀盈利”的现象非常明显。但2016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企稳,不良生成趋缓,银行拨备计提的压力也边际减轻,对盈利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多数上市银行甚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贡献,导致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拨备反哺盈利”。
2013-2016年,市场最关心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这是影响银行业绩的最重要因素,大家都盯着银行在满足拨备计提需求之后,还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净利润增速。但2016年下半年以来,不良生成企稳逐渐被证实,拨备对盈利的反哺作用也愈加明显,市场依然关注不良走势,但没有以前那么担忧了,转而更多留意银行个体经营的其他方面,如净息差、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开始关注甚至“苛求”银行在剔除拨备干扰后的营业收入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银行在一季报披露后的股价走势,南京银行2017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15.8%,符合市场预期,但是营业收入却下降了20.6%,市场对“拨备反哺盈利”表示不买账,对南京银行的经营情况过度担忧,导致股价一路下挫,跌幅逾10%。
可见,营业收入仍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因为它体现了数字背后的竞争优势。银行营业收入由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利息净收入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6年国有行和股份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70%,城商行和农商行这一占比分别达80%和90%。本篇旨在分析银行的利息净收入,重点探讨净息差,有关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问题留待系列第二篇继续分析。
目前银行可实现的广义信贷增速(表内广义信贷增速约等于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三重制约,分别是MPA考核(与资本充足率挂钩)、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额度管控。我们在只考虑MPA约束的情况下,对上市银行2017年可实现的最高广义信贷增速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上市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上限落在13-19%这一区间内(如果再考虑核心一级资本制约和信贷额度管控的影响,增速上限还会降低),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增速差距明显缩小。这就带来两点影响,一是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固化,被限定在特定水平之下,想要突破除非能够及时补充各级资本;二是银行业的规模排名固化,各银行增速差别不大,中小银行很难通过规模扩张逆袭,除非发生并购,否则行业格局很难有大的改变。
这样的监管环境会引导银行从以往的关注规模,到现在的更关注内在发展质量。资本市场也是一样,逐渐接受规模增速放缓的现实,转而更加关注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既然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已经固化,那么净息差及其走势就成为影响利息净收入和营业收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不同银行间拉开差距的“主战场”。
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
= 生息资产收益率–付息负债成本率×(平均付息负债/平均生息资产)
其中,(平均付息负债/平均生息资产)相对稳定,那么净息差水平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
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归根结底是受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的影响。但银行本身可以主动调整资产的三方面结构,来尽可能最优化生息资产收益率。静态来看,即假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保持不变,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1)资产种类配置结构:高收益资产占比越高,整体收益率越高,因此,有限的资产新增额度要优先配置至高收益资产,比如信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2)到期期限结构:长到期期限资产占比越高,整体收益率越高,因此,在流动性管理得当的前提下,要优先配置较长到期期限资产。动态来看,即当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处于上行或下行通道中时,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边际变化还要看:(3)重定价期限结构:重定价期限(重定价日和到期日孰短者)越短,越能更快消化利率下行的负面影响,更快享受利率(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上行的收益,因此,在看多利率时,宜缩短重定价期限,否则拉长。
付息负债成本率也同理,静态来看受负债来源结构和负债到期期限结构的影响,动态受负债重定价结构的影响。只是方向相反,尽可能降低成本率。
我们依据上市银行年报里披露的“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表,将资产分为贷款、投资、同业及其他三类,测算2015和2016年银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分布结构。2016年相较2015年,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已经开始压降收益率最低的传统同业及存放央行资产的比重,提高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债券和SPV等投资类资产占比。多数上市银行的贷款占比也有所提升。
从2015年底的时点来看,将于1-5年内重定价的资产,又包括两种,一种是降息前投放的高收益资产,一种是降息后投放的低收益资产。越多高收益的资产重定价会持续对资产收益率带来负面影响,而越多低收益资产重定价表示越慢享受到利率提升的好处。因为2015年处于逐步降息过程中,因此我们认为降息前投放的高收益资产更占多数。所以,我们可以大致通过1-5年内重定价资产占比的高低来判断银行2017年资产收益率的边际改善速度,占比越低,收益率改善得越快。根据测算结果来看,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望更快改善。
我们依据上市银行年报里披露的“付息负债平均余额”表,测算2015和2016年银行付息负债平均余额的分布结构。2016年相较2015年,上市银行普遍提高已发行债务(含同业存单)占比,多数银行的存款和传统同业负债占比有所下降。预计银行未来将逐步提高存款占比,降低同业及发债占比(事实上2017年以来银行已经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同业负债占比),但原先存款占比更高的银行显然更具优势,包括四大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负债端受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更小,负债成本率有望率先企稳。
【原文链接】【研报】重点是息差:全网最详细的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