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张超、张家瑞: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教训

时间:2015年07月30日 作者: 

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

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了6.5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6%。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已经提高到了2.96%,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为1.0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将近1倍。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当中的份额也达到了2.8%。所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同时,中国中央银行已经和全球32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总额达3.1万亿。截止2015年度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6667亿。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不断加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虽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对金融风险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但不能回避的是,主权货币国际化又需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以及向全球提供全球公共品的义务。回顾日元、德国马克以及美元国际化之路,我们需要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日元国际化进程

日元作为地理概念上离人民币最近的一种国际化货币,其货币文化与人民币相似之处最多,回顾和总结日元的国际化之路对于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而言较为重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通过扶植战略性产业、鼓励出口,获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日元国际化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消极期、繁荣期及再区域化期。

第一阶段(消极应对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二战战败后,日本的外贸外汇教育全部由美军司令部掌控,外汇业务全部由驻日外资银行代理。1952年以后,日本恢复了对本国政治和经济主权,直至1960年日本大藏省(财政部)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制定货币,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由于日本政府担心对外收支恶化、汇率波动、削弱管制等因素,对日元的国际化始终保持消极态度。

第二阶段(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海外对日元资产需求快速增加,日本出现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对日本出现了大幅贸易逆差。1980年2月日本政府修改《外汇法》,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1984年2月日本与美国共同组建“日元—美元委员会”并发表《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同时日本大藏省发表《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公告,完善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包括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自由化和建立东京离岸市场。这一阶段,日本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日元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日元的急剧升值却对日本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特别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美元汇率急剧升值,直接造成日本经济增长停滞、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和日元国际化陷入了僵局。

第三阶段(亚洲化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亚洲金融危机后,欧元的成功使日本政府产生了危机感。为此,1999年9月日本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提出将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日元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日本政府也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亟需资金支持的契机,大力推动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形成了日元亚洲化战略。这一阶段,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将日元的国际化战略向亚洲区域化战略转化,取得了区域性的突破。但从全球角度来看日元的国际化战略在收缩,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使用程度依然较低。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

(一)本币的国际化需要建立在独立货币主权基础上。纵观日元国际化发展路径,日本在政治、经济、能源和军事领域长期依附于美国,这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依附关系,必然决定了日元国际化受美国利益影响,特别是在美国的安排下签订的广场协议,实际上造成对日本经济的重创,客观导致日元国际化的停滞。所以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之路不但要有强烈的主管意愿作为支撑,更需要货币主权的完全独立,不受控于他国。

(二)本币国际化应先易后难,可以把货币区域化作为突破口。日元国际化受阻后才重新重视区域化,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动摇了日元在国际上推广的基础。日元“重返亚洲”后成功表明一种货币的区域化是其国际化的重要支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从亚洲区域合作寻求突破口,把合作项目、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结合起来,以基础设施建设、双边贸易、技术服务和旅游合作为载体,实现金融和货币合作,促进货币区域化,为本币国际化打牢区域基础。

(三)本币国际化需要稳定的金融体系和稳健的汇率政策。日元的急剧升值虽然短期吸引大量热钱涌入日本,但是日本金融体系无法承载快速升值所造成的热钱快进快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造成的冲击是难以弥补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日本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循序渐进,人民币应从区域化到国际化。本币国际化不应该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这与本国的贸易结构和资源依存度,本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外部国际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币国际化是贸易结构和金融市场达到成熟规模后的必然结果,不能拔苗助长,需要循序渐进。

当前,中国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立亚投行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动与金砖国家合作,成立APEC开发银行推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都是在以区域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这更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战略,为人民币国家化铺平道路。

(二)稳中求进,人民币应保持汇率的合理波动。虽然,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始终维护人民币的合理波动,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保障。在中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成熟阶段,特别是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监管能力和手段不足之时,一定稳定的汇率既有助中国经济企稳,更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和风险管控。

(三)齐头并进,人民币国际化要靠贸易和金融双轮驱动。要想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要从贸易和金融两大领域发力。一方面要优化中国贸易结构,降低对出口加工型经济的依赖程度,争夺铜矿石、铁矿石和能源价格的定价权,把高铁、卫星和核电等有自主定价权的产品输出到国外去,让贸易对手尽量以人民币结算。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市场建设,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完善海外人民币结算体系,加大对区域合作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加大海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力度,增强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投资渠道和储值功能。

【原文链接】张超、张家瑞: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与经验教训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