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贬值压力下外储回升之谜
笔者认为外储回升的一个首要因素是“开源”,即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减少。从近期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上看,央行顺应市场走势,并没有过多干预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多依靠市场供需决定人民币汇率。这与年初强力干预人民币汇率相比有较大区别。从下图可以看出,自四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与年初小幅升值的走势截然相反。因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人民币汇率贬值只是这种判断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前期人民币被动升值,没有客观反映经济基本面,积累的大量贬值压力,目前的贬值是压力的释放。
从上图可明显看出外储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快速下降,但自2016年初,央行改变了外汇占款的统计口径,不再公布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但从2015年末的趋势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向央行购汇存在延迟。为了数据的延续性,笔者试着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数据模拟外汇占款走势(上图中蓝色虚线),发现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来源中“中央银行外汇占款”项自2016年初公布以来一直维持一个平稳的走势,绝对值变动较小。如果此数据反映的情况属实,那么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企业、居民并没有向金融机构购汇;2.金融机构售汇后并没有向央行购汇。如果再比照金融机构的外币存贷款数据(下图),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趋势性下降而存款相对稳定,两者之差收窄,从另一个层面证明金融机构外汇在减少。那么,两个上述两个结论中第一个自然就证错,证明金融机构没有向央行购汇,但这与现实需求不符,进一步说明金融机构向央行的购汇“被延后”了。
虽然6月“英国脱欧”造成市场动荡,各界担忧英镑、欧元的贬值造成外储资产缩水风险加剧。但需要强调的是,外储资产配置中各种货币资产并不是平均分布,同时安全性、流动性是资产配置的首要考虑因素。
同时,我们需要动态看待资产价格波动,目前日元资产和国债资产价格走高中国外储回升的动力,但如果国际市场逐渐消化“脱欧”事件,风险偏好回升,那么外储资产价格走高的动力将成为外汇资产价格下降的压力。观察短期国际市场变化,目前中国外储资产缩水的的风险被高估了。因此,估值因素对中国外储资产变动只有短期影响。
【原文链接】张超:贬值压力下外储回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