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邓海清:再驳“滞胀论”—货币超发与滞胀的血亲关系靠谱吗

时间:2016年05月12日 作者:邓海清 

导读:

3月以来,市场开始出现一种中国经济进入“滞胀”的言论,其主要理由是“货币超发”。3月22日,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杞人忧天!驳危言耸听的中国“滞胀论”》,提出无论是2015年的“通缩”,还是现在的“滞胀”,都是杞人忧
阅读全文
3月以来,市场开始出现一种中国经济进入“滞胀”的言论,其主要理由是“货币超发”。3月22日,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杞人忧天!驳危言耸听的中国“滞胀论”》,提出无论是2015年的“通缩”,还是现在的“滞胀”,都是杞人忧天。在本文中,我们将其中的逻辑进一步延伸,从更多的角度来论证,“中国滞胀论”纯属杞人忧天。 一、货币超发导致通胀?未免过于教条! 2015年底以来,CPI中枢明显上行,2015年10月CPI为1.3%,2016年2月则已经达到2.3%。持“中国滞胀论”的人认为,根据货币数量理论,通胀上行一定是由于“货币超发”。 我们认为,把一切通胀归因于货币因素未免过于教条了。主要错误的点有两个: 一是货币现象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关系,而不是短期关系。通胀的短期影响因素非常多,比如天气不好导致蔬菜短期供给不足,产油国联合限产等等,这些与货币超发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二是现代金融条件下,货币超发的结果是金融资产泡沫,而不是物价上涨。在过去金融不发达的时代,货币发多了,大家只能购买实物资产,才能避免手中的货币贬值,但是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大家保值增值显然不会再购买实物资产,而是购买金融资产。 简单设想一下,如果你手里钱变多了,是会买容易坏掉变成垃圾的蔬菜,还是买需要大量场地储存的大宗商品,还是买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从货币超发到实物资产之间,还隔着金融资产这道鸿沟。 在现代金融条件下,货币超发往往导致金融价格飙升或者泡沫,而不会引发通胀。最好的例证是,2008年以来,货币超发最严重的国家是日本和欧洲,而通缩最严重的国家依然是日本和欧洲。那超发的货币哪里去了?一方面,大量货币堆积在银行账上,在经济不好时银行不愿意放贷;另一方,日本和欧洲债券和股票市场双牛,吸纳了大量资金。 二、货币超发如何传导至通胀?先要经济过热! 目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美林时钟,直接从“衰退”跳到“滞胀”,不经历复苏和过热两个阶段,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货币超发之后,经历某种谁也不知道的“黑箱过程”,结果通胀莫名其妙就起来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货币超发不会直接导致实物资产价格上涨,也就不会直接导致通胀,而只会直接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注意,这是说的是“直接导致”! 货币超发可以间接导致通胀。其传导过程是:“货币超发→需求过多→物价上涨”,注意,在这一传导链条中,必然会经历“需求过多”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是经济复苏或者经济过热! 中国有代表性的滞胀只有一次,就是2011年,GDP显著下降而CPI一路飙升。滞胀的原因是什么?把眼光拉长一些,从2008年开始看,中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衰退-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周期。由此不难看到,滞胀之前必然是经济过热,怎么现在就能够从“衰退”直接到“滞胀”呢? 11

图1 中国唯一一次典型滞胀是在经济过热之后

2012年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不断重复“衰退-复苏-衰退-复苏”,再也没有经历过过热,也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滞胀,怎么现在依然还处于复苏初期,就凭空出现滞胀呢?未免过于脑洞大开! 三、历史上的非周期型滞胀有哪些? 前面的“滞胀”是美林周期中的滞胀,一定是在过热之后。那么有没有发生过不经历“过热”,就导致“滞胀”的情况呢?答案是有的,可惜都不是货币超发所致。 我们翻遍国内外历史,找出来四种非周期“滞胀”: 第一,供给冲击型,典型案例是1970年代,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油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滞胀; 第二,国家动乱型,新中国之前民国时期国内战争频繁,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国家治理紊乱,法币严重贬值,也出现了滞胀; 第三,汇率崩盘型,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恶化、汇率崩盘,进而导致进口价格飙升,最终导致滞胀; 第四,税制改革型,2014年日本提高消费税,导致通胀大幅飙升(CPI飙升至3.5%以上),而经济严重下滑(GDP跌至-1%),出现了持续约1年的滞胀。 “中国滞胀论”者常常把1970年代的美国滞胀挂在嘴边,认为其原因是美国货币超发。但是,请各位放眼全球看一看,哪一个国家在1970年代没有发生滞胀?难道说所有国家当时一起货币超发? 很容易看出,1970年代的全球滞胀,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原油供给冲击。1970年代,两次原油价格飙升,正是两次全球高通胀的时期;而随着原油价格回落,全球也都随之走出滞胀。 22

图2 70年代的全球滞胀是由于石油供给冲击

就中国目前而言,既没有供给冲击,也没有国家动乱,更没有汇率崩盘,同时中国的税制改革是减税而不是加税,因此上述四种非周期型滞胀的条件中国都不具备。 四、近期中国通胀上行是什么原因? 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讲了现代金融条件下,货币超发导致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而不是通胀,第二部分讲了周期型“滞胀”之前要经历“过热”,第三部分讲了非周期型“滞胀”的四种类型,在这一部分我们讲中国近期的通胀上行究竟是因为什么,与货币超发到底有没有关系? 我们在2015年底就提出,2016年“通胀归来”,指的是2016年中国通胀中枢高于2015年。事实也确实如此,2015年底开始,通胀缓慢上行,到2016年2月由1.8%跳升至2.3%。 此次通胀回升的原因非常复杂,决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货币超发”来解释。下面我们通过分析CPI构成,来看通胀上行的原因。

  首先,CPI可以分成食品和非食品两大类,很明显是食品类价格上涨驱动了此轮CPI上涨。33

图3 此次中国通胀上行的原因是食品

其次,从食品分项看,涨幅最大的两项是猪肉和蔬菜,两者同比涨幅均超过30%,而这两项之外,所有食品分项涨幅均在10%以下,甚至部分分项出现负增长。44

图4 食品分项中,只有猪肉和蔬菜价格明显上涨

到现在为止,中国此轮通胀上行的真凶已经找到了:猪肉和蔬菜! 猪肉和蔬菜上涨跟“货币超发”有关系么?如果“货币超发”导致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那么为什么没有导致其他众多食品价格上涨呢?难道“货币超发”之后,拿到货币的人特别爱吃猪肉和蔬菜,而不爱吃牛肉、羊肉、水果?这未免有些可笑! 至于“货币超发之后购买实物资产”的说法,更是说不通:大多数蔬菜贮藏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猪肉贮藏需要大量场地和冷冻成本。如果非要买实物资产,还不如买食用油更容易保存,占地方少、保质期长。当然,最大的困难是,买了实物资产之后,怎么卖出去?难道还去市场上卖菜、卖猪肉不成? 猪肉价格上涨,根源在于生猪和母猪存栏量的持续数年下行,导致短期猪肉供给不足。尽管近期猪肉价格飙升,但由于猪肉补栏需要数月,因此猪肉供给能力上来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55

图5 猪肉价格上涨因为库存处于历史低位

蔬菜价格的上涨,纯粹是由于春节和天气因素。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春节时期蔬菜价格上涨,春节之后蔬菜价格回落,而今年一反常态,春节之后蔬菜价格继续上行,主要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4月天气好转,蔬菜大量上市,导致蔬菜价格迅速回落,4月蔬菜价格环比已经下跌12.5%,未来有望进一步下行。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此轮通胀上行主要由于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回升,与“货币超发”基本没有关系。货币超发之后,大家要投资的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货币超发不会直接导致通胀,而必须经历经济过热。 本文的结论是:滞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周期型滞胀,“货币超发”不会直接导致通胀,而必须经历经济过热;另一种是非周期型滞胀,包括1970年代的石油供给冲击型、中国民国时期的国家动乱型、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崩盘型、2014年日本税制改革型,均与货币超发无直接关系。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经济过热的可能微乎其微,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周期型滞胀;对于非周期型滞胀,中国不具备四种类型中任何一种的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货币超发”的结果只能是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不断出现,而没有导致实体经济滞胀的可能。 在我们的理解中,黄金、房地产等资产实际是金融资产,真正的实物资产只有蔬菜、猪肉、商品现货,基于“滞胀”购买所谓实物资产显然不是好的策略。作为投资者,在全球货币超发背景下,理想情况是在金融资产泡沫初期买入,在泡沫爆发前卖出。 需要时刻警惕,现在任何金融资产在暴涨之后都有暴跌的风险:因为即使开始涨的理由合理,最终也难免由于“货币超发”而泡沫化。2014年以来,无论股市、债市、商品,莫不是如此。在户籍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长期上涨趋逻辑是成立的,但目前房地产泡沫化风险正在加大,这正是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强调“要彻底放弃试图通过货币宽松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象”、“不应通过加杠杆去房地产库存”的原因。 【原文链接】邓海清:再驳“滞胀论”—货币超发与滞胀的血亲关系靠谱吗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