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曹彤:理念、制度、技术并行才能解决资产证券化痛点

时间:2016年08月19日 作者:Cao Tong 

导读:

我们知道,债券市场的发展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理论逻辑非常简单,从任何一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现,债项部分一般是权益部分的3~4倍,那么,影射至整个行业结构也一定与此类似,区别只不过,债项是以直接融资形式
阅读全文
我们知道,债券市场的发展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理论逻辑非常简单,从任何一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现,债项部分一般是权益部分的3~4倍,那么,影射至整个行业结构也一定与此类似,区别只不过,债项是以直接融资形式存在还是以间接形式存在,仅此而已。 从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史来看,其较早实现了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所以能够看到,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债券类可交易标的物)大体上是股权类可交替标的物的3~4倍,如果以此比例衡量我国目前的结构,我国大概是1:1的结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毕竟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是以银行为核心的,所以间接融资占比始终比较大。另外,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轨过程中的一系列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目前来看,发展直接融资、构建多层级资本市场符合我国的基本金融战略方向。在此战略方向引导下,在债项下的直接融资一定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替代相当一部分间接融资下的贷款融资形式。所以,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我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判断:中国基于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这一发展前景的前提是我们在观念、制度、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不断创新,才能主动引导这一进程。否则,它将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进程。如何在十年左右的时间范围内把这一进程逐渐地加速,从而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理念、制度以及技术研究非常重要。 从理念、制度上讲,比如银行信贷,有一个正常的违约率、损失率的包容度是非常正常的。同样,债项也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为什么不能有这样一个包容度?在信贷领域里可以有150%或200%的拨备覆盖率,在债项里为什么不能有?做一笔项目贷款,企业30%或40%自有资本,银行给60%或70%融资,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层结构,典型的优先劣后结构,那么,为什么不在直接融资领域构建这样一套制度体系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理念、制度上不断突破的问题。 当然也有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我国现在的债权可交易金融市场的构建,依然是以银行间市场和两个交易所为主,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现在看这些可交易标的物更多还是以银行以往的习惯来看,以往银行的投资习惯是从三级备付、二级备付转过来的,要求是风险度一定要达到极低才能体现其备付效率,与股权市场投资的概念不同。从这个概念角度来说,我国银行投资在风险上只能包容那些比较优良的企业,3A、2A+,而到2A就有点受不了了,在这样一个包容阶段,作为对企业选择和企业交易市场的选择一定是浓缩在一个高质量市场里。 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共识的判断,就是债项下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一定会扩展到低等级企业,一定会扩展到2A,2A-,1A,1A-,甚至3B级企业,这就出现了技术问题,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正确地判断企业质量?同时这个评判的交易成本又需要比较低。因为低评级企业、小企业所接受的交易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对于我国传统线下投行业务而言,一般需要三个月、四个月为一个债权产品发行周期,若干中介机构,集团式作战。这种交易成本对于低评级小企业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些痛点都意味着一种技术性突破成为极具现实性的需要。只有这样一种技术突破之后,除了高级市场之外的多层级市场建设才有一种支撑和可能。这方面有赖于整个行业来进行探索、突破。当然,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在厦门国金这个平台上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也是从困惑中摸索,慢慢得摸到一点门道。我们一直做的就是希望把线下长链条传统投行资产证券化各种操作环节搬到线上,解决痛点。 第一,时间变短,三个月能不能变成三个礼拜;第二,成本变低,1%~2%的综合成本能不能变成0.5%~1%。如果这两点能实现,就意味着在多层级市场建设上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技术上的支撑,从而也使得债项主体从高向低沉降,也使得市场建设更丰富,解决更多企业进行债项融资的难题。 所以,摸索了大半年以后,现在来看,这条路是有可能的。目前我们这个系统已经挂在生产系统上,两个最主要的模块就是数据库模块和资产证券化ABS工厂模块已经上线,将有可能实现技术上的跨越。作为一个单一市场主体在线上做的这些摸索,也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通过技术手段找到多层级市场建设的方法。 理念、制度和技术这三架马车是并行的,任何一个维度的欠缺都有可能导致市场建设的缺失。 【原文链接】曹彤:解决资产证券化痛点需理念、制度、技术“三驾马车”并行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