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013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1.69%,与2013年年初的0.92%相比提高了84%。图为中国银行职员在清点钞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人民币有望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里超越日圆和英镑,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 【大公报实习记者李承颖、张帅北京二十日电】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交通银行在同一场合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中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保持了继续稳步攀升。报告显示,2013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1.69%,与2013年年初的0.92%相比提高了84%。同期美元国际份额保持基本稳定,欧元和英镑有温和上升,日圆的国际化程度下降,上述四种货币2013年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2.96%、30.53%、4.3%和4.27%。报告主编陈雨露指出,2014年第一、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和1.96%,保守预计到年底还有望攀高至2.40%。
年底国际化指数或逾3%
他表示,随?国内制度改革推进及政策红利释放,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直接投资额和人民币信贷额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如果金砖银行、中阿合作论坛等项目进展顺利,乐观估计2014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有望过3%。因而只要未来没有重大不利事件发生,人民币有望在三至五年内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
警惕对在岸市场形成冲击
陈雨露表示,未来人民币离岸市场还面临四个主要挑战:一是缺少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境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他建议尽早建立全球范围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使之成为运行时间重合的实时全额清算系统;二是目前尚未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法律制度框架,面临不少国际法律领域冲突,应尽早完善保密制度和条款,实施严格的反洗钱法律程序等,遏制利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实现资金的非法转移等;三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链和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还很不理想,中资金融机构离岸业务急需在金融产品研发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四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逐渐显现出对在岸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冲击,从而可能削弱人民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他建议结合正在进行的两率市场化改革,研究推动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科学化,并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将离岸市场纳入到监测范围。
缺乏足够风险管理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则指出,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外汇交易,而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所佔比重变化并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变化那样大。而人民币定制市场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机制、手段等来规避风险,从而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原文链接:
【大公报】人币将成国际货币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