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研网】逆周期货币政策应建立稳定目标可信度

时间:2014年12月01日 作者: 
“央行老说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出其不意,我就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出其不意呢?”光大集团副总经理刘珺说,他在参加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大金融思想沙龙”时表示,监管者应当成为指导窗口发挥引导作用。 刘珺认为,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应该建立稳定目标的可信度,他认为市场参与者虽然角色、分工和作用不同,但互相之间不是对立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利益相关方。 “我坚决反对货币政策偏艺术,因为货币政策是一个很科学的工作,不要有太多的艺术成分在里面。”他表示很难理解所谓的相机抉择,“市场需要稳定的、透明的信息流来调整自己的节奏,你怎么让市场参与者做预期呢?”他表示很赞赏美联储的做法,美联储就很好的发挥了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市场跟着它的方向走。 逆周期调控切莫形成“药物依赖” 什么是周期和逆周期,周期是指经济在运行中总会出现波峰波谷和起落,经济的扩张紧缩就表现为周期,马克思认为任何经济都会呈现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而所谓的逆周期是指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让整个周期波动性平缓下来,负面冲击小一点。 “大家千万不要把逆周期当成一个目标,它只是一个政策措施,它就像药一样,药本身不是目标,身体的健康本身才是目标。”他说逆周期不是政策本身,只是政策的作用力方向,逆周期的作用是对周期当中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冲和缓释,“逆周期的作用不应该被夸大,因为周期本质上是不可逆的。” 刘珺认为,在采用逆周期的宏观政策时要注意其带来的负面的作用做出理性的预期,“宏观政策国民经济而言是治病的药,是药就有三分毒,宏观政策也是有负面作用的,所以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仔细分析其负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的烈度。” 逆周期是有时效的,所以再延时的政策措施也会迎来收尾,刘珺提醒道,逆周期的调控要应时应势,工具选择要精准,运用要有度,调控要有时效概念。 刘珺认为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逆周期的定位是应急性的、中短期的,切莫形成“药物依赖”,赋予太多的目标,所以不要相信一次调控就能解决全部的问题,问题还是要一个个的解决。 降息还会继续 刘珺认为随着近期的降息政策的出台,未来还会有降息的动作,因为降息组合拳,拳头伸出去以后不会马上收回来,还会不断的添加剂量来试探,“以西方国家的经验看,降息或者加息连续应用的次数不会少于三次。” 银行股会涨,但不会赚大钱 对于银行股的前景,刘珺认为银行股的估值会回到一以上,因为我国的银行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和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联系密切,投资银行相当于投资国民经济,而经济长期是看好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表示投资银行股也不可能赚大钱,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第一,金融脱媒将导致银行赚钱越来越难;第二,三期叠加导致银行的资产管理越来越难,由于银行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小微企业,但中小微的企业是没办法做个体分析的,只能做大数据分析,“以前银行的客户是中石油,银行天天和他们在一起,有风吹草动很快就知道,但你让银行说一个小微企业的具体状况是什么样,银行真不知道”;第三,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社会化融资的增长,银行的对手将是P2P、阿里小微、lendingclub等等,银行的份额将会下降。 原文链接: 【中研网】逆周期货币政策应建立稳定目标可信度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